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八期>教研阵地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组  江学丽

曾经看到一幅颇有趣的画,在一天中最宁静休闲的时刻,太阳正准备下山,绿草如茵中,一位女子自在地坐在椅子上读书,非常沉醉,可是,画面中那张椅子已经离开了地面,连同手边的那杯咖啡,一起悬浮在空中。我想,画家握笔构思时,一定是想传达这样一个创意:书本的力量足以让我们的躯体得到真正的解放,并伴随着我们的心灵驰骋在另一个旖旎的世界里自由地散步。“书籍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高中语文教材中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既有美文欣赏价值,又有很好教育价值的课文,但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如何引领学生在美文的世界里去感受和体悟那些不朽的情感,思考和追求那些普适的意义和价值呢?

  一、调动积累,放飞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学习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就应该激发学生驰骋想象,想着漫天的瓢泼大雨的气势,想到滚滚奔流的黄河就是这样从天而来,浩浩荡荡向东去绝不回头,大气磅礴而又坚定决绝!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应该想到一个婴孩正赤着脚伸着两只小手在海边蹒跚学步,转眼就变成了一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者。光阴飞逝,时间都去哪了?还应想到这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水,而且是时光,是历史,是逝去的岁月,是数不清的人和事。人生是短暂的而大河是永恒的,长河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再放飞想象,我们的学生就能更好地品味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思念至极,却无一字写悲写思念。只写亲手种下的枇杷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这树何尝不是其妻的“化身”,看着亭亭如盖的树就如见那亭亭玉立之人,可斯人已逝,涌上心头的只有更深的思念、哀伤、悲痛,此时无声胜有声!“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比较阅读,深化体验

  新课标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能力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其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两篇或多篇课文的比较阅读,跨文本的拓展性探究都可以深化阅读体验,培养学生开放和多向的思维形态。

  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视死如归的荆轲,有冷静沉着的晋文公,有自功矜伐的项羽……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学过的文章里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深化阅读体验。如同为说士的形象,烛之武与邹忌有何不同。同为欲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分析荆轲与这两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十九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解读“思想”,感悟“经典”

  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走向丰盈和深邃,不仅要有时间作保障,更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思想的深度。“经典”就是那些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经过岁月的淘洗筛选和一代又一代实践检验仍弥久常新的,最具阅读价值和思想力量的作品。只有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思想的意趣和思考的愉悦,才能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学生把阅读与思考当成一种自觉自愿充满思维乐趣的行为,当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教育才彰显出真正的意义。“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无穷无尽,它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永远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只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另一面,从而不再疲惫和厌倦。有人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文字的世界里追寻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王萍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13 09:16:08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