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八期>卷首语

致我的学弟学妹们

南京大学  朱丽丽
  母校也是我的出生地,因此我年年回来,眼看她一点点地变化。最后,所有记忆的影子只留下那寥寥几排水杉树。对一个中年人来说,抚今追昔,是难免伤感的。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想看看自己的来处。二中当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来处。 
  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回顾起来是有几个节点的,有些是环境,你出生于哪里,上什么学校,做什么事情;有些是人,你遇见怎样的人,也许会在默然不知中改变你生命的走向。我的中学,遇见的两位语文老师对我影响最大。一位就是周老师,他那时候刚刚大学毕业,非常年轻,非常不循旧矩。我清晰地记得他的语文课,从没有标准答案,他允许任何与教科书参考答案不同的解读。你说得有理,他便颔首认同。上语文课对我而言,是一个自我确信与成长的空间,是一段享受的时光。等我自己做了十五年老师之后,在也思考教育理念的时候,才意识到我曾经多么幸运。周老师也非常犀利,我至今记得他作为初一的班主任一语中的地点评“独善其身”,每每想起汗颜之余,心里非常感念有这样一位诤师,照亮我自己不曾留意的暗处。还有一位是早已经过世的李登骧老师,他一丝不苟的老式做派似乎还在眼前,瘦高挺拔,金丝眼镜,整整齐齐向后梳的打着发蜡的发型。他曾以宽厚的热情鼓励了一位初一文学少年的心。毫不夸张地说,我最终选择学中文与这两位恩师关联重大。当然,在六年的中学生涯中,还有无数老师对我照顾有加,恕我先不写在这里,而写在心里。也许每个人的机缘不同,遇见的人也不同。但我相信,总有一些人对你的生命产生了影响,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当你的生命已经定型的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
  我在二中从初一到高三呆了六年,从少年到青年。这是人格、价值观、趣味、偏好开始初定型的阶段。我从这里毕业,先后去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我是2000年博士毕业留南大教书的,到今年为止已经做了十五年的大学教师,每一年我会对我的新学生说一番寄语。今天,我思索如何对你们,我更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我明白,高考的压力永远都在,也许你们这一代的业余空间要比我们少得多,但仍然想说,读书是使一个人精神世界阔大的开始,也是获取人类精神资源最方便、代价最小的途径。今年春节我去了市新华书店,在林林总总的教辅书之外我确实还看见了很多好书。我甚至还遇见我台湾的一位好朋友主编的书,那是非常小众的一本散文集,也是非常小众的出版社。不禁感慨,时代不同了,在我们的年代,小城与大中城市最大的区别之一恐怕就是资讯,买书只有寥寥无几的选择。而在现在这样的网络时代,网络可以迅速便捷地拉近你与全球其他地方的生活。读书不再成为受限制的奢侈,你所面对的也许是一个新的难题:资讯过度。你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在这个阶段,我相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会给你们一个比较大致的方向,但仍然需要你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坚持。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遇见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据我的观察,他们或她们基本上都是有热情有纪律的人。所谓热情,就是兴趣。明代的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一个没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的人在张岱看来连做朋友也没有资格。从另外一个层面说,内里的热情会驱动你更开心更好地去做事。所有的教育其实都是有远功而无近用的。你不要问我学这些有什么用,学习天文地理,学习物理化学,学会那些纷繁的几何算式,学会经史子集和古典诗词,哪里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直接用处呢, 但是它可以让你洞悉人类精神的宽度、高度和深度。人生在世,只有自己真正有兴趣有热情的事情才会带来快乐,百做不厌。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很重要。所谓纪律,就是为自己的热情或理想愿意付出的自制力、努力和奋斗。一个人空有热情是不够的,热情只有与纪律结合才有理想的结果。就像如果你们现在立志要上某某大学,就应该从最基本的学业训练开始。我所看到的学生,没有人是随随便便轻轻松松成功的。成为国内的985高校学生固然不易,就是在美国,据我了解,要上常青藤的高中学生往往每天也只睡五个小时。所以,也祈愿你们在找到自己的热情之后一定要以纪律去实现它。
  最后想补充一个从我的角度看来很重要的问题。我想你们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对大学、专业有所了解,有所准备。我做了十五年的大学教师,经常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茫然中撞进来的。连我自己,也是如此。只是因为分数线在某个层次上,只是因为某个专业听起来很酷。造成的结果是,每年我所在的学院都进进出出,有转走的,有转进来的。有时候这个调整还会延续到读研、读博甚至工作的时候。今年我们新闻传播学院保研第一名的一位学霸女生就毅然选择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哲学系。我当然祝福她,但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在中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多了解一些大学和专业,会不会人生少走一些弯路?在信息如此方便的今天,这并不是一件难事。我期待更多的学弟学妹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去处,喜欢的方向。
  人生的成功是多层面的。读一个好的中学、一个好的大学或拥有一份好的职业,往往也并不能保证世俗的幸福,甚至也不是人生的根本。与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相比,我更希望你们能成为更好的人,自己更喜欢的人,也使他人更愉悦的人。这里有一个永恒的人与社会相处的难题。如何既有社会性认同,又不负此生,是一个需要你我,所有的人终其一生在践行中去努力探索的问题。
  回顾往昔,感念我的母校、我的老师给我的一切。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唯愿你们,我的学弟学妹们走得更远更好。
 
 2015.3于南大
 
  (朱丽丽,女,1973年出生于安徽六安,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理事。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及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多次赴港台、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并与相关国际机构和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一部,参著四部。)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03 10:58:51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