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七期>教研阵地

动之以情,缘情入理

——论情感与语文教学
语文组   周力军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古今中外的名篇,表达作者的真挚情感。每篇文章,作者的“情”贯穿始终。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遵循着“情感”这条线去思考、去领悟、去升华,也就天经地义了。张志公先生说过:“在教学中一定要求教师感情的投入、铺路,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质量就更谈不上了。”由此可见,我们的日常教学,应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情”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敲开学生感情之门,让感情的潮水奔流不息。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人的心理意向的重要方面,是伴随认识心理过程产生的,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心境,特别是愉快、喜悦、求进取的心境,只有良好的心境才能产生内在的积极效应,学生愉悦的力求进取的心境是语文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而教师的良好心境则可以使课教得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
  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国学者林格伦说过:“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堂没有情感的课是一堂不生动的课。”可见,情感对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激发作用。
  语文教师饱含情感地教学,学生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记得听一位老师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上课,在一曲忧伤哀怨缠绵的乐声中,这位老师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起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文之中。教师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爱恋,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教师的情感参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思想感情。教师以情去沟通学生与课文、与作者情感的渠道,可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感染作用。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它的感染、陶冶作用是十分鲜明的,为教师情感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该非常明确地把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弹拨学生的心弦,去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教学中,从情感到理念,以情感人,理在情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得到陶冶。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和情感教育因素,以德育人,以情育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感素养,发挥语文教师应有的人文教育作用。
  3、提高教学效果。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的体现,是教师的理智、美感、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操。师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也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渴望。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地讲解诵读,加上激情洋溢的肢体语言,如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会强烈地感染学生情绪,冲击学生心灵,并营造出愉悦、活跃的气氛。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采用宽容、说服、引导性的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信心,这些都会在学生中引起共鸣。
  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是说,若使学生有所学,首先就要从文章中把握作者之情。教师要通过挖掘作者之情,以激发学生之情,努力把文中的精华艺术地展示出来,揣摩作者的抒情基调,挖掘作品深层的情感,然后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披文以入情”,以使他们在阅读、分析、欣赏中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丝,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等等。
  教师阅读作品,对作品进行解读,实际上就是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感情的委婉曲折、起伏跌宕,领悟语言的表现力、生命力。在此基础上,生成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会,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情相融。
  2、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应是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统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置于这种情境的氛围之中,以便把教师的和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情感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使情感获得升华,同时也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往意识,往往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始。我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而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我想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能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
  (2)借助多媒体,营造氛围。
  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对创设美的情境,烘托情感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作用。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著名的特级教师洪宗礼说的一段话,感触很深。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得到实现。借助多媒体信息,采用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语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
  (3)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要注重在不同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欲望,用演讲、辩论、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学习戏剧《雷雨》时,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戏剧冲突。其次,让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重新演绎作品。再次,让学生欣赏《雷雨》的录像。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4)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情绪。
  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读一般的文学需要“歌之抑扬”,“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朗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虽然在朗读中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有感情的朗读也包含着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学生在读中见形象,在读中受熏陶,在读中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景物的情感,通过朗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良好学风。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作者、老师、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动之以情,缘情入理。
  (王萍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10-17 16:06:4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