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六期>高考攻略

历史材料问答题的最佳解法

历史组     栾宜斌

  高考文综历史主观题,有道材料问答题,分值大,占历史学科总分的56%,而材料问答题仅6小题,每小题的分值也较大。可见,让学生掌握材料问答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对提高得分率、决胜高考具有决定意义。但是,在平时教学和测试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其主要表现为思路不清晰,抓不住要点,答案臃肿,不会归纳和概括。从现行出版的各种复习资料看,所谈解题方法要么过于复杂,要么理论性太强,不便于学生掌握。为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两方面谈谈材料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从命题的角度
  通过对试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材料问答题的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首先,所谓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说明答案就隐藏在所给的材料之中,答题时必须对材料进行理解、分析和整合,然后归纳出答案。其方法有三种:1、划分材料层次,一般情况下,材料中有几个层次,就可以归纳出几个答案。2、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就可以找出答案。3、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它就是答案。
  1、划分层次
  材料一(2009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5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臣,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成文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问:根据材料回答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分析】本问由三小问组成,包括考察目的、组成和态度,且答案由材料出。而两段材料刚好各分为三个层次,如材料中所标出的,分别对应设问中的目的、组成和态度,正好体现前面所说的“材料有几个层次,就可以归纳出几个答案”。第一层次,上段中的“劝阻”、“要挟”对应下段中的“修改”、“求知识”,说明中国使团的目的为反对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强侵权益;日本使团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第二层次:上段中的美国人蒲安臣,来自海关、礼部侍中对应下段中的右大臣、参议、大藏卿、工部大辅,说明成员组成:中国由外国人任团长,主要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为政府要员组成。第三层次:上段中的“人微言轻”对应下段中的“考察”与“加深”,说明中日两国对近代化的态度:清政府被动应付,不重视;日本高度重视,主动适应。
  2、寻找关键词或中心句
  材料二(2011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5题)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颁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力蓄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问: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
  【分析】材料二中有三个关键词:“十一五”“十二五”(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机械化”。说明直接原因有两点:①政府政策扶持,重视三农;机械化作业为主说明直接原因。②综合国力提高,农民购卖力增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中有几个关键词或中心句,就有几个答案。
  3、归纳中心思想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问:根据材料三,从中得出我国科技特点是什么?
  【分析】材料三中两次提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增加产值多少亿元,说明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答案。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指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即材料不够,教材来补。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材料所给答案要点不够,或材料根本没涉及到答案;②材料所给要点模糊,需要结合教材知识,使答案明确具体。
  4、材料所给答案不够
  材料四 
  扬州地理位置靠近上海,曾有“小小上海赛扬州”之说,直至1908年沪宁铁路和1912年津浦铁路修通后,扬州逐步沦为地区性城市。
  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超过扬州的原因。
  【分析】在中国古代,扬州为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到了近代,扬州走向衰落,上海则成为中国大都市。材料就给出一个原因:近代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交通中心。结合中国近代史,还可以得出两个原因:上海是近代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为外贸中心;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近代官办工业和近代民族工业较早出现于上海,使之成为近代工业重镇。因此,答案有三点,但材料就给了一个,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属于材料所给答案不够的类型。
  5、材料没涉及答案
  材料五 (2011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6题)
  (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问:材料五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变化?及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分析】由材料中的“进士”一词可知选官制度为科举制。材料后半段只讲卢商在何地为官,官职多大。因此,材料并未讲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影响应从历史必修一中去找。
  6、材料答案不明确
  材料六 
  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电化、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但在这些称谓里,外来之物仍然是具体之物。而“欧风美雨”则并不一一而指言其物。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各个方面。——“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根据材料,概述“欧风美雨”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分析】内涵从略。“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第二层次只用了两个词“腥风血雨”和“和风化雨”。这两个词不能作为答案,因为太模糊了,结合分析近代中国历史可以看出,“腥风血雨”即指西方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灾难、危害或消极影响。“和风化雨” 即指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带来的积极影响,前者为主要的,后者为次要的。所以,本问结合所学知识把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讲清楚即可(答案从略)。
  二、从历史学科的角度
  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高考文综历史命题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即在强调历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命题体现史实的纵向、横向联系。所以,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材料问答题的审题可以总结为:一审时间范围,二审历史概念,三审提示语。一审时间范围,就是审题时注意题目涉及的时间范围或时间的上下限,否则超范围答题会做无用功,浪费宝贵时间。二审概念,就是对题目要考查的历史概念,如政策、改革、变法或原因、性质、影响等理解清楚,使答题做到有的放矢。三审提示语,就是注重审查题目中出现的下列用语,如“指出”、“是什么”、“概括”、“简要说明”、“结合……分析或评论”等,这样,才会明白题目怎么回答,语言怎么组织,从而使答题简洁、精确和有效。
  7、注意时间、概念、提示语
  材料七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演讲》
  问:依据材料七,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分析】时间范围:尼克松时代指20世纪70年代,特征和主要原因应从这个时期去找。历史概念:外交政策特征及原因。提示语:①“概括”,说明回答特征时语言要简洁。②“分析”,说明原因时要结合史实,应详细一点。
  【答案】:“特征”:以谈判代替对抗(战略防御)。原因:1967年,欧共体成立,西欧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已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美国霸主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正式崛起。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逐渐振兴,有力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李艳老师校对)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9 10:38:39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