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五期>走近经典

满目山水画,博览五千年

——《文化苦旅》读后感

高二文(5) 田姝亚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历史的盛衰。

——心语

  无论是大漠边塞,还是温润的江南小镇,我追随着余秋雨的文化踪迹,走进《文化苦旅》,回归到历史的冷漠和严峻中,去体味“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的苦涩。

  朦朦胧胧,黄昏像酒后泛起的绯红。斜阳下余秋雨那孤独的身影透着颓败的苍凉,又有阳光的味道。

  不管是读《道士塔》,还是《莫高窟》,每一篇文章扑面而来的是沉淀在厚重的文化气韵中的苍凉和苦涩,那些颓败的背后掩埋着的是一个民族的孤独,如支离破碎的沧桑——令人泪如雨下。

  余秋雨说《文化苦旅》是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它其实就是书写文化的苦旅,描述历史的盛衰的一本中华“传奇”。

  当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留下的车辙和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刺痛了无数人的心时,渗入到笔墨里的回忆充斥着苦涩,或许《文化苦旅》的苦在于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让我们痛惜,震撼。我们只有在苦涩中回味,回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敲响民族的警钟,才能不忘却这个历史流着泪的断层。《文化苦旅》是苦涩后的回味,只有这种感觉,才能给予我们震撼。

  《文化苦旅》亦是焦灼后的会心。他忧虑当今的传统文化会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用《上海人》和《笔墨祭》来关注我们逐渐被时代潮流所丢弃的传统历史文化,关注我们逐渐忘却的历史。

  但大师亦说:“事情的症结在于我们没有强健的文人和画家去震撼这些游人,致使她们常过着一种缺少艺术激动的生活,于是渐渐与艺术的过去和现在一并疏离。”这是焦灼后的释然,他理解了文化的缺失不仅仅在于普通人的传承。所以他泼墨纸上,用灵动的文字和文字里的深情呼唤人们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关注。

  它亦是冥思后的放松。他在《洞庭一角》中写道:“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是人生的思考和放松。他在《都江堰》中看到李冰父子雕像时,不禁感叹:“生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以此来控诉现实社会的黑暗,这是冥思后的放松。

  《文化苦旅》也是苍老后的年轻。读历史中的苍凉——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莫高窟的空灵萧索,柳侯祠的寂寞失落,无不赤裸地显示文化的沧桑。五千年悠久文化,厚重而苍老。

  这片充斥着废墟的土地,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令人感到若有若无的怅然和失落。但是废墟是新的开始,它同样是新生的曙光。“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走向新的废墟。”余秋雨如是说。因此废墟是起点,是进化的长链。落花纷飞,谁能强求它昔日的光华,而在落花中的青葱才是其真正的意义。所以《文化苦旅》是苍老后的新生,亦是文化的新生。

  文化因深沉生活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文化苦旅》中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

(指导老师:蔡志芳)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7-07-19 15:51:10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