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组 彭世宏 潘宏
一、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
1.复习规划不合理,出现超前或滞后的问题
一轮复习时间一般是每年的九月初至次年的三月初,在这近半年的时间段里进行连续的、系统的知识梳理与整合。由于高二和高三之间隔着长长的暑假,如果在高二下学期就开始一轮复习,会使得学生在暑假很快就遗忘。另外,如果在高三一轮复习初期过于缓慢、滞后,很容易导致前松后紧,复习效果不佳。
2.复习过于粗放与泛化
在一轮复习中往往注意到了知识的宽度,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深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有时候是在重复着高一和高二时的上课状态。
教材上的知识与高考命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高考命题的深化,教材内容已显肤浅。如果我们还像高一高二一样,围着教材做文章,将不利于学生思考的深入和对知识的内化。
3.课堂满堂灌,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
由于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应试指向和复习课特性,使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在目标上重知识,在内容上重容量,在方法上重讲授,但是,课堂容量是否就等于学生获得?有了答题模板和答题技巧是否就等于学生有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观察和分析学生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地理思想的缺乏和地理能力的缺失才是造成学生不能流畅、全面和准确答题的根本原因。
4.复习内容主次把握不准,重难点不突出
高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体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对复习内容把握不准的话容易舍本逐末。
5.选题和讲评时重视选择题轻视综合题
选题时,选择题和综合题应合理搭配。两类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是不同的,对学生来说,综合题更让他们发憷。
6.题海战术,大水泡倒墙
做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题目本身,而是为了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及地理原理,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做一定量的题目可以起到熟能生巧的作用,但如果题量过大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心生厌倦。
二、把握规律,明确复习方向
1.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特点与规律
(1)着眼于学科理论和学科思想的考查,着手于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高起点、低落点)
高考题的材料和情境往往非常新颖,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但这些材料和情境背后考查的地理原理和学科素养正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所必须要突破的。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拨云见日”。
(2)在试卷结构、题型及题目难度设置方面仍保持基本稳定,试题的设计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选择题多设计为突出地理特点、兼顾主题内容并反映学以致用、思维过程与分析能力的不同难度的题目;主观性的综合题的设计将更有助于展示考生的真实水平,多体现在基于区域的主题探究和案例分析的题目。
(3)主干知识抽样考查。
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如自然地理五大规律、人文地理四大区位理论等都是常考和重点考查的。抽样考查说明试题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我们踏实备考,不猜题、不押题。
(4)注重四项能力的考查。
四项能力分别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简而言之,高考试题特点:
表现形式——新材料、新情境+问题串层层推进;
实质内涵——主干知识+四项能力。
2. 高考地理网上阅卷的规律
①阅卷人员变动较大,但主要人员相对稳定。
②实际评分标准会在原参考答案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和区分度的评分细则。
③要点、关键词突出,地理术语使用准确,无错别字,逻辑清楚,条理性强,书写工整等,都是高分答卷必备的要素。
④参考答案的本质:
◆一是地理基本原理及由此推理出的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型;
◆二是符合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三是符合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
◆四是对材料、图表等蕴含的特殊信息的应用。
3. 以系统的观点来指导一轮复习,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
4.一轮复习的几种常见观点
◆紧抓课本,夯实基础,落实双基。
◆强化训练,增加做题的数量和质量。
◆基础梳理、归纳提升、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益。
◆研读课标、考试说明和高考题,考什么就讲什么。
◆到边到沿,宁可多讲没考,不能考到没讲。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知识的应用。
5.几点反思:
◆对于一轮复习,它应该包括哪几个核心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有何联系?我有没有孤立地看待某一要素?
◆对于这些要素,我有没有整体设计?
◆如何设计复习结构会更适合我及我的学生,以达到更优的效果?
◆我的反馈与评价的手段是什么?怎么使用?
◆面对复习过程中各要素的动态变化,我能否及时发现并及时协调改进?
三、复习策略与建议
1.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和进度
2017高考一轮复习计划:
◆2016年9月1日——9月4日 收心考试 讲评试题
◆ 2016年9月5日——9月11日 复习《中国的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和《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 2016年9月12日——9月18日 复习《中国的地形》和《中国的气候》
◆ 2016年9月19日——9月25日 复习《中国的气候》和《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 2016年9月26日——9月30日 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
◆ 2016年10月1日——10月7日 国庆假期作业
◆ 2016年10月8日——10月16日 月考、分析试题。复习《中国的农业》
◆ 2016年10月17日——10月23日 复习《中国的工业》和《中国的交通》
◆ 2016年10月24日——10月30日 复习《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
◆ 2016年10月31日——11月6日 复习《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
◆ 2016年11月7日——11月13日 第三次月考,试题分析。复习《中国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2016年11月14日——11月20日 复习《中国地理分区——青藏地区》和《中国地理分区——港澳台地区》
◆ 2016年11月21日——11月27日 复习《地球的运动》(含微专题“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 2016年11月28日——12月4日 复习《地球上的大气》(含微专题“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 2016年12月5日——12月11日 第四次月考,试题分析。复习《地球上的水》(含微专题“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 2016年12月12日——12月18日 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含微专题“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2016年12月19日——12月25日 复习《人口的变化》(含微专题“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技巧”)《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等级体系》和《城市化》
◆ 2016年12月26日——12月30日 复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含微专题“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农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 2017年1月2日——1月8日 复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含微专题“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工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 2017年1月9日——1月15日 复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含微专题“交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二综合检测
◆ 2017年1月15日——1月19日 期末考试,试题讲评,布置寒假作业
◆ 2017年1月20日——2月11日 寒假
2.突出基础,拓展原有的方法和技能,适度训练四项能力,强化“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和答题规范
一轮复习不仅仅是回顾和实践旧知识,更需要不断强化和更新旧知识,不断造就思维落差,才可能获得新智能。只有在不断发展和领悟中,获得惊喜,才会感受到一轮复习不是无谓的重复,机械的回顾。一轮复习需要在强化和更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感悟,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平时的典型练习题入手,训练学生主干知识和四项能力,让学生由初始的模仿转变为解题习惯。
四项能力是学生应备的学科技能,其中又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为首,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它包含三个不同水平层次:
第一层次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第二层次是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
第三层次是组织和应用相关的地理学科信息,形成综合性的解读。
4.设置微专题,整合重点知识,初步训练重要答题方法和技巧,适度增加一轮复习的深度。
微专题不同于二轮复习的大专题。它是针对一轮复习注重知识宽度和与教材顺序的一致性进行的适度整合,它的整合度及综合性明显低于二轮的专题复习。
一轮复习微专题设置:
a.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的判读;
b.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c.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d.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e.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f.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技巧;
g.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农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h.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工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i.交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j.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k.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技巧;
l.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技巧;
m.区域可持续发展类题目答题技巧;
n.区域调配意义类题目答题技巧。
5. 进行科学的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
常用的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方式:
①作业;
②考试:单元过关检测、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③课堂提问;
④谈话;
⑤问卷调查。
四.总结
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遵循规律,合理规划,系统设计,稳步推进主干知识的复习和四项能力的培养,狠抓答题规范,进行科学的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
(谭永胜老师 编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