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七期>杏苑走笔

一场不算完美的西北行

物理组   杨振久

 

8月12日凌晨,我们三口之家踏上了远赴祖国大西北的旅途,真可谓一路猎奇,一路感慨,一路困顿,一路欢快!

  行程安排中列举的景点,对我而言都十分具有诱惑力。出生在大别山脚下,早已看惯青山绿水的我,开始了对人文景观的渴望,对于诗词古文中常常提及的嘉峪关和文化盛地敦煌更是向往已久。可惜,由于旅行团安排的时间很紧,又值旅行的高峰期,到处都是排队等待参观的人,我与每一个近在咫尺的景点都只能“擦肩而过”。

  嘉峪关,游人如织,只能到“关城”匆匆走一遭。穿过重重城门,爬上关城楼,站在城墙上,眺望那被称为“关外”的大漠。远处清晰可见终年被积雪覆盖的祁连山脉,风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耳畔回响起马匹的嘶鸣声、古战场的杀戮声……

  莫高窟的游客也是摩肩接踵。不仅景区入口处人山人海,进去后供游客参观的每一个洞窟前也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每一个慕名前来的文化朝圣者都在虔诚地静静地等待中缓缓前行。终于轮到了,进去后也只能是绕场一周地边走边看,走得慢的还会被不断地催促,原本应该静下心来与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亲密的、零距离的心神交会的一场旅行,只能在匆匆地一瞥中草草结束,尽管也浅浅地领略了敦煌的魅力,但惊鸿一瞥的瞬间交互,总是难以尽兴,最后也只好无奈地在导游的催促下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与圣地说拜拜,再用一句很干巴的“以后还会再来的”语言来安慰满腹弥漫的遗憾……

  尽管如此,西北的美仍然很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永驻我的心里。

  甘肃的美也许正如字面本身。“甘”本来是指古代的甘州,我倒更愿意理解成字面本身的意义——甜。这里的水是祁连山的冰雪融化的,清凉、甜润;这里的哈密瓜是黄土高原和西北的风共同孕育的,随意地散落在干燥的土地上,给人们带来沁进肺腑的甜。“肃”是古代的肃州,我却更希望将其理解为庄严之义,因为甘肃是丝路的必经地,这里的每一个地名诸如瓜州、玉门、清泉、嘉峪关、酒泉……都在简单的汉字里埋藏着历史和文化,昭示着功绩和辉煌。尤其是敦煌: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她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来到甘肃的人,沿着丝绸之路前行的人,内心里怎能不带有对历史足迹的探寻,对文化留存的敬佩?在一路的荒漠戈壁中,又怎能不产生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深认同?

  敦煌的马导在旅游介绍时说:甘肃的美在文化,青海的美在自然。的确如此,但这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真切地体会。茶卡盐湖的洁白晶莹,青海湖的清澈浩荡,草原的广阔丰美,牛羊的悠闲自在……无一不在直接而热切地展示着青海的自然之美,何况这里还有能歌善舞的美丽导游呢!可是不知为什么,尽情领略的自然美,却没有甘肃的文化之美来得悠远,来得深刻,来得意味深长,来得刻骨铭心,来得魂牵梦绕……

  六天,六千多公里的行程,各种交通工具的轮番使用,跨越几个省的地域,横穿时间的河流。

  看见了鲜有植物的山脉、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草原,看见了圣洁美丽的茶卡盐湖和青海湖,还看见了铺天盖地的黄沙,苍茫一片……

  品尝了雪山之水的清冽、哈密瓜的香甜,品尝了盐湖之水的 咸、青海湖水的涩咸,还品尝了大西北手抓羊肉的鲜美、青稞酒的芳醇。

  领略了庄严神奇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和大佛寺关于藏经文的博大精深,领略了大漠落日、沙漠驼铃、七彩丹霞的壮美,更领略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汇、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最重要的是见证了大漠中最恒久的奇迹——月牙泉。

  月牙泉坐落在鸣沙山的右边,四周沙丘环绕,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金色的臂弯里,虽面积不大,也不深,但水质清澈,明净透底,因形状两头尖中间大,酷似新月,故曰月牙泉。千百年来,地质变迁,沧海桑田,狂风使得周围的细沙吹拢、聚散,无数次地改变沙丘的位置和形状,但斗转星移,风沙肆虐,它从不曾埋没,也从未枯竭,始终静静地自成一泉,执着地守卫着漫漫沙漠中的绿。站在鸣沙山的顶上,放眼望去,青天高远,沙丘波浪般起伏,无边无际,沙漠之外还是沙漠。

  西北行,虽然遗憾满满,但仍然不虚此行。西北尤其甘肃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好地方,我想再去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像这次一样匆匆,那会是一次沉静下来的真正的旅学。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07 15:09:08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