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 赵葆德
六安出茶,六安人爱喝茶。我是土生土长六安人,当然也未能例外。身为平民百姓的一员,生活实践告知我:喝茶是生活的需要,它可以解渴、可以消食、可以提神……所以每天泡茶,饮茶,成为我生活中一件不可忽略的事。
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后,在读书阅报时我还喜欢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遇到此类文章常常剪贴下来,然后装订成册留作自读。时间一长,剪辑的茶文章多了,对于一些作者虽然不识其人,却熟知其名。这其中高级农艺师熊海琴先生,就是我心目中的一大名人。早在十几年前的《六安晚报》上,就读到他关于“六安茶叶史话(连载)”的文章。他对六安茶的知识的确掌握得很多、很全面。其后又在《皖西广播电视报》上读到他的《古人话饮六安茶》、《六安名人茶事轶闻》、《天下第十泉》等文。再后来又看到该报记者朱天明评价他“痴茶一生”的报道,说他与茶有终生不解之缘,尤其是退休后准备以六安茶史为内容,出版一本书,为宣传六安作贡献,让当今之人知晓“徽六名茶”的前世今生。此举实在让人敬佩不已。
六安老年大学2016年秋季开设了“茶文化”一课,特聘熊海琴先生讲授。我闻之异常兴奋,十分欣喜。俗话说“闻其名更望识其人”,我在读书学文的过程中体会到,读书看文章和听其作者讲授,两者大不相同,听其讲授要比看书效果胜十倍。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报了这一科。心想能有机会当面聆听因茶事出名、心中敬仰的熊老师授课,乃是生活中的一大幸事。
茶文化课的第一节,便见熊老师是一个身材中等、衣着整齐、精神矍铄的老人,看不出他竟有七十八岁高龄了。只见他在讲桌上放有抄录资料的卡片、有二页纸誊写的一沓又一沓讲稿,还有大小不同版本有关茶叶介绍的书籍,更让人惊喜的是已打印成册的《六安茶史》(初稿)。他曾说过:“资料没有前人给你现成的,只有靠自己收集。”一位研究茶叶的专家、学者的形象就这样与我们学员见面了。
讲课中,他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虽是皖南黟县人,却无皖南腔,而是让我们听得清楚,听得明白。他的板书工整,字体秀丽,行款整齐,纲目分明,非常便于学员记笔记。
他一开始讲课,就给我们构建了本期要讲授的茶文化知识轮廓。其中有“六安茶史”、“茶与健康”、“沏茶要则”、“六安茶文化”四大部分。每部分又有四个专题。例如:茶史中就有“六安茶起源”、“六安茶演变历史”、“六安贡茶”、“六安名茶”。这些让我们学习茶文化的学员能做到心中有数,并渴望一层一层去获得茶文化知识。
在讲课中他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培育学员对茶文化知识的兴趣。他不仅仅限于口头讲授,有时还用电脑播放他在“六安论坛”上的讲课实况;有时拿出前往韩国演示炒制六安茶的照片给学员传观;有时选用几种不同品种茶叶,用玻璃杯泡出茶来,让大家观赏、品味茶的色香味形,指出了“六安瓜片”的独特魅力,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
在讲课中他注意扣紧“六安”这个词,以激发学员热爱故土记住乡愁之情。以水为例:指出无水不论茶,水是第一位的。它是茶色香味形的载体。茶圣陆羽《茶经》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六安龙穴山广福寺的龙池泉水,被陆羽评为“天下第十泉”。如今六安开发的泉水更多,如大华山的龙池泉水、九公寨的八达泉水;六安东西淠河汇合而成的淠河之水清冽、甘甜、可口;六安之苏埠、新安一带井水,其水质甚好。除城镇井水受污染外,上述诸水均适合冲泡茶叶。可见六安不仅茶好,水也好,是六安人饮茶品茗之福。
在讲课中他还常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阐述茶文化知识的运用。在《茶与健康》一讲中,他讲到茶水可以防治蛀牙、龋齿时,就说本人每晚临睡前刷一次牙,平时不刷牙,但是每次饭后一直坚持用浓茶水漱口,所以至今牙齿完好无损。他张口向大家展示,果如所云牙齿洁白而整齐。类似适用之例甚多,不能一一举出。
在授课中他尽量满足学员对茶文化知识的需求。学习茶文化的学员,虽然不像其它班级济济一堂,座无虚席。但是人人都是茶文化的痴迷者,他们听课精神专注,求知欲强。不少学员堂上或课间向熊老师请教问题,都能得到满意回答。那些在课堂上还不满足的学员常把熊老师的书籍、讲稿、卡片借回去抄录,特别是偶尔缺课的学员更是如此。熊老师对自己讲课资料毫不吝惜,也不讲条件地借出,直到下一次上课时归还。这种为让学员学到茶文化知识的慷慨之举是值得大家学习、敬佩的。
我深信在熊老师的辛勤讲授中我一定会学到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做个合格的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