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七期>教研阵地

向左走?向右走?

——多媒体背景下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局

语文组 付立春 聂磊

 

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看,多媒体技术因其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被运用于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甚至是动画,让静态的审美对象变得鲜活而具体,使学生受到直接的美感熏陶。这样,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争相斗艳的情况层出不穷。

  笔者在2017年4月20、21日两天在巢湖市 炀中学参加了安徽高中教科研联盟第三场同课异构活动。期间观摩学习了三位优秀老师的《雨霖铃》示范课,受益匪浅。三位老师的朗诵动人,讲解细致,分析形象,挖掘主题深入,并且不约而同地都使用了PPT的形式。第一位老师在幻灯片中把上下两片的词句释义展示得非常清楚,带领学生识字析句,让人钦佩她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位老师的亮点在于将诗歌内容化为了四幅图画,引领学生看图画寻意境,创意十足;让人比较惊讶的是第二位老师,虽然也使用了PPT的形式,内容却极其简单,但是老师的精彩的语言和即兴的发挥引导成了课堂的精彩之处。课后,点评的专家对第二位老师有较高的评价,尽管教学过程中也有瑕疵,但是专家特地批评了多媒体技术滥用的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诗歌评析应以提高审美和培养想象力为主,不应该用一张张图片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这次的学习给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颠覆了我们对于多媒体教学的看法。对于语文当中的古诗词教学,多媒体技术是否能还原完美的诗歌意境?多媒体技术能否将古人遣词造句的工夫展现得淋漓尽致?声音和图像到底是延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是禁锢了他们的想象力?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历来诗歌都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并且诗歌总是常读常新,每一次的领悟都会有所不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应该怎么教,实际上是有指导方向的。从高中《考试说明》看,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针对语文学习,提出了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结合高考说明不难看出,高中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应该大体上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了解诗歌基本特征,以此分析理解作品;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根据语境揣摩含义;三、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但是,具体到平时的教学中,诗歌教学也许是让高中老师最为头疼的难题,也出现了很多的观点和主张。笔者也将这些年来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困惑总结了一下,基本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过分强调背诵,忽视体悟内涵。诗歌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学生的背诵太功利化,不追求“诵”,却是实在地“背”,完全忽略诗歌的意境和音乐美。2、重讲轻学,不注重语言美。片面地将诗歌等同于文言文,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中将学生对于诗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消磨殆尽。3、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导致教学方向的迷失。信息技术的丰富多彩让许多语文教师忽视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过多地关注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式,造成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局面。

  可以看到,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有明显的局限性,教学形式是封闭的,教学过程是固式的,“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就是强调了文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诗歌的人文性,诗歌的灵魂——“审美”被抛弃,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它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到了教学过程中,新技术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一部分教师把诗词的内容分解成一张一张的幻灯片课件,其实所谓的课件只是“知识的搬家”、“书本的搬家”、“板书的搬家” ;一部分语文教师把古诗词课的教学上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教学中把自己设计的古诗词课件变成了教师使用电脑平台向学生显示教学素材的工具,过分地追求花哨,缺乏实际效果;更有严重者,把古诗词课程的教学变为了电影欣赏课,让学生在画面和声音的吸引下进行古诗词课程的学习,课堂里“尽得轻松,毫无压力”。这样的语文课教学过程确实“活”了,但同时也上 “空洞”了,最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总结来说,就是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首先应该注重审美体验。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鉴赏诗歌不但要进入意境之中,还要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会审美,只有自己对诗歌有独特的感悟,才能熏染学生提升审美品位;只有自己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自己有着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才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遨游在创设的意境中。其次,教师要明确古典诗歌的特点主要是语言上凝练,意境上朦胧,情感上含蓄,节奏上优美,这些内敛的东西需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再次,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再创造的特点,某些诗歌会出现多义性的解读,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所以,古典诗歌看上去是“死”文言,实际上是“活”灵魂,给了学生更大的创设空间。但是多媒体技术中“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就把灵活生动的诗歌形象变得具体化,把含蓄朦胧的诗歌情感直白化,把独特丰富的诗歌想象画面化。这样看来,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的确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的角色绝不应该取代教师,诗人是诗歌的灵魂,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尽管多媒体有着诸多好处,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诗歌鉴赏方面,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对学生的引领才是关键之处。多媒体技术应该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服务,而不是承担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是向左还是向右,是挖掘传统课堂的潜力还是完善多媒体技术教学,可能是现今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也可能是古典诗歌如何面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潮流的困局吧。

(陈世宏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07 15:19:22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