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期>阅卷归来

熟悉评卷规则,探寻诗歌鉴赏的解题方法

——2015年高考阅卷心得

语文组    陈玮玮

  今年有幸参加安徽省2015年高考语文阅卷,心里感到既新鲜又紧张,同时还有一些自豪之情。新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阅卷,以前只是耳中听说、报上见过,今天亲自到了现场;紧张——众所周知,高考是全社会最关注的考试,阅卷更是系着每一个人的心,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自豪——需要理由吗?当学生知道我要去阅卷时,都很激动地说:“老师,你去阅卷啊,你好棒耶!”

  此次阅卷我改的是第8题,虽然只有一小题,分值只有4分,但对于初次阅卷的我来说还是感触很深,启示颇多,收获特大。

  一、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   圆①

【唐】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参考答案:

  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是命题人在命题时制定的,它比较严谨、概括、凝练。如2015年第8题的参考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评分细则:

  评分细则是高考之后由阅卷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参考答案、参照考生答题情况制定的,由阅卷老师遵照执行的,比参考答案更具体、更科学的细化的评分意见,更便于现场阅卷操作,因而更值得我们考生备考时关注、研究、体会。如2015年第8题的评分细则:

  六幅画面只要答对四幅即可得到满分。因为这首诗歌始终是在围绕月亮来写,所以同学们在答题时仅仅写了夜景而没有写到月光不得分;照抄原诗不得分;因为该题问的是有哪几幅画面,所以仅仅答了意象而没有画面感不得分。

  第一句诗歌要突出月和楼两个字,楼不能写成庭院,院子,楼院。

  第二句要突出月光照在江面上,江水缓缓地流动,倒影在柴门上,好似柴门也在随着江水流动的意思。

  第三句有一种动态感,突出江水、波光,有种月光随水波荡漾,波光粼粼之感。

  第四句强调是月色的照耀使得席子显得光彩柔美,如果仅答席子柔美则不可。

  第五句答到空山、寂静等词即可。

  第六句强调月明星稀这个画面,即星星的稀少或者说暗淡,是因为月亮的明亮。

  三、丢分原因:

  尽管评分细则较之参考答案的要求宽松了很多,以至这一题比较容易得分,但是阅卷时我们还是觉得,还是有不少同学们只能得到三分、两分,甚至是零分。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扣住诗歌的题目

  这首诗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最后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在这里,诗人始终都是围绕题目中的“月”。但是,很多同学却只看到了楼、江、席、山等这些词语,而忽视了题目《月圆》,忽视了月亮这个最主要的词语,导致没有得到满分。

  2、没有读懂诗歌的意思

  和文言文一样,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一直是中学生比较头疼问题。很多同学拿到一首诗,根本看不懂诗歌的内容,只好根据自己的猜测乱答一气,比如说,“委波金不定”这一句,很多同学没读懂,要不没回答要不就随便写一句话。

  3、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

  这一道题目问的是“描绘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但是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画面”这一词语,写了几个意象,比如说“月光、江水、席子”,这是不得分的,答案一定要有画面感才可以。

  4、考试时粗心大意

  最后一幅画面其实很简单,诗歌的意思同学们也都能看懂,但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学生马虎大意。最后一幅画面参考答案是“月明中天,疏星寥落”,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夜空中月光皎洁,星星稀疏”,因此,可以答“月明星稀”等答案,但是很多学生忽略了“疏星寥落”,而答成“明月高悬”。

  5、卷面过于凌乱

  高考阅卷要求在短期内批阅出大量试卷,以第八题为例,平均每人每天最少需要批改5000份试卷,如果按照最少的份数来算,阅卷平均速度为4秒/份。阅卷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机器,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难免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身体上的疲倦。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作出正确的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得分点。因此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可以使老师迅速找到要点,从而得到应有的分数甚至是偏高的分数,相反,如果不规范,会使老师找不到得分点,从而失分。

  四、阅卷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解答内容类的题目时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紧扣诗歌的题目,比如本诗的《月圆》就告诉我们诗歌描写的对象以“月”为中心,写其他都是围绕题目的。

  第二,结合试题提供的注解,比如试题(1)注释: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阅读时,我们可以联想到《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这些同年创作的作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通过知人论世,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三,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组成完整的画面。客观物象是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可以是自然的景物,也可以是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甚至人物的活动。这些,在诗中只能算是一个个的“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画面。因此,我们在解答分析画面类题目时,不能只是列举意象,一定要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展现图景,形成一个“面”。

  第四,注意答题语言的连贯、优美。不少考生在做这一题时,语言组织不能尽如人意。有的只是把意象简单列举,随便加几个词语连缀一下,不成句子,难成画面;有的就是简单地把诗句翻译一下,干巴巴的,缺乏诗情画意;甚至出现照抄原诗,胡写乱画。因此,我们答题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注意画面美、语言美,要体现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最后,希望同学们平时能够夯实基础,多读一些诗,多背一些诗,增强自己的知识积淀,培养自己的语感及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这次阅卷,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

(王萍老师 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30 10:58:3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