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六期>杏苑走笔

莫道现在已经晚 八十努力不为迟

霍邱二中   薛业忠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的你,说过“我不行,即使我努力,现在也晚了!”这样的话吗?现在的你,在心里自我承认已经没有发展空间,没有提高空间了吗?说过的,心里想过的,都请你举起手来。我猜到了,我们霍邱二中,几乎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高三年级有,我可以理解,毕竟离2017年高考只有几十天了。但高二学生也有,高一学生竟然也有。这就让我不可理解了。

  我告诉同学们,即使你是高三学生,也不应该说这句话,也不应该心里有这样沮丧的想法。

  我想请大家做一道算术题:80-20=?

  对,都会算,小学一年级的算术题,等于60,现在的你,也许已经有20岁了,也许还不到20岁。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莫道现在已经晚,八十努力不为迟!

  这里,我想讲述几位老人的故事。

  最近有一位网红老人——四川大学86岁的退休教授吴兆锋。

  吴教授退休后,20多年来,每天早上吃过饭都要像个学生一样,来到学校的图书馆。书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领域,都要找过来看一看。而且他有几种武器是必备的:老花镜、本子和笔。只要碰到需要记录的内容,他都会在本子上认真地摘抄。有时候,老先生还会认真地背诵一些内容,就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嘴里念念有词。有人问老先生,年纪这么大了,干嘛还这么下功夫呀?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多好呀!但老先生说:“虽然我现在老了,但我不能落伍呀!读书看报才可以跟上时代的脉搏。我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也很少外出旅游,唯一的兴趣就是看书读报。而且在这图书馆看书有五大好处——安静,光线好,有空调,书够多,预防老年痴呆症。这个习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培根说:“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已经86岁高龄的吴兆锋教授,仍然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学习,这在学生可能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他却做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川大的学生是怎么表达对吴教授的敬佩之情的吗?一个大学生这样说:“看见吴教授,我感到自己太渺小。一直以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成,是由许多客观原因造成的。现在想来,还不是自己太浮躁?吴教授,您真的是我学习的楷模!”

  这位老人,都认识吧?对,就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

  大家读过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作品吗?看过金庸的小说拍成的电视剧吗?有谁能说出几部作品来。相信大家都能记得几部。什么《鹿鼎记》《雪山飞狐》《笑傲江湖》啦,什么《神雕侠侣》《书剑恩仇录》《侠客行》啦,什么《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啦。等等。但是大家知道吗?金庸大侠在80多岁还做了一回学生,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他在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又到北京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头上戴的各种名誉博士帽不知道有多少,为什么又要走进学校读书呢?原来呀,他在浙江大学文学院担任院长期间,曾被人质疑学问不够,说他有点与文学院院长的名头不符。金庸虚心地接受了人家的质疑,没有去反驳人家的指责。他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赶快增加我的学问。我少年时代因为国内战乱,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有拿到正经的文凭。所以,我必须要补课,这没有迟不迟的问题,这也与年龄无关。何况我才80多岁呢!”

  大家看一看,比一比,从金大侠这里,有没有一点启发?著作等身了,年纪又这么大了,有上学的必要吗?但人家金大侠不这么看,他甚至把80多岁看做是人生新的起点,想到的是尽快补上自己的缺憾,并且立即行动,只争朝夕,而且尽力实现自己新的人生目标。有的同学会问:“他是名人,剑桥大学、北京大学估计是送给他的博士帽。”这你就彻底错了,你的怀疑是不正确的。特别是读剑桥博士的时候,金庸和学生一样要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步骤都没有省略,想偷一点懒都不行。他的剑桥博士帽是货真价实的。

  这位老人呢?有几个人能认识?估计很多同学不了解他,他是我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就是初中阶段所学课文《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的父亲。

  冯友兰是一位连毛泽东都赞许的大哲学家。大家知道吗?冯友兰有一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什么吗?我告诉大家,那就是《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著作有七册,共155万字。这部著作是冯先生85岁高龄的时候开始创作的。大家知道冯老为了完成这部皇皇哲学巨著,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吗?冯老晚年饱受疾病折磨,又遭受亲人伤逝的打击,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心志,每天如蚂蚁啃骨头一般,一点一点地往前赶。他的眼睛高度近视,甚至近乎失明,但他爬在书桌上,眼睛几乎就靠在了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自己对中国哲学的梳理与思考倾洒到纸上。最后,他实在不能亲自写了,就口述给别人,由别人代笔,终于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哲学著作。我们国家的学术界把冯友兰先生晚年的创作情况称之为“冯友兰晚年”现象,他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想一想我们自己,看一看我们的现状,照一照自己的形象,我不知道在座的青年学子们有着怎样的感触?是继续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吗?是依旧故我,老子就这样你咋地吗?是学习冯老,改变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吗?这选择权就在你的手里。你们的父母不能为你选择,你们的老师也不能为你选择,今天的讲座也许屁用没有。但我还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永远都有一条真理:这个世界永远都是读书人的天下。

还有一位外国老人——摩西奶奶,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美国的小乡村,有个老奶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摩西奶奶。她像任何一个普通的主妇,操持家务,并养育了10个孩子。繁忙的摩西奶奶热爱大自然,中意刺绣。直到76岁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绘画。1940年她80岁在纽约举办绘画个展,引起轰动!1960年,她100岁,有个叫春水上行日本年轻人给她写信。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却收入稳定的职业,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行当。摩西奶奶亲笔回信,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为了日本大文豪——渡边淳一。摩西奶奶一生未接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留世1600余幅作品,在全世界范围举办画展数十次。半个世纪以来,她的画作穿越了国界,感动的力量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

  80岁依然可以开始绘画事业,80岁开始依然可以影响全世界,摩西奶奶用她的一生,去诠释了“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只要你想做,年龄从不是问题!年轻的你,此时的心中又将有着怎样的感触呢?事实上,只要你心中有一种信念,只要不怕苦不怕累,现在开始就不晚。

  最近,我对我们国家两位最高领导者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比较关注。我关注这两个人物,主要是研读他们的传记类的资料。通过研读,我发现这两个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中国最高领导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他们人生的辉煌,有这么几个共同点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

  一是爱好读书。习近平不到16岁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叫“梁家河村”的时候,带的最多的就是书籍。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当时,这批知青的年龄大多十六七岁,习近平更小,还不到16岁。“爱看书”、“好学”,是梁家河村人对习近平的评价。在他们的记忆中,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

  李克强总理下放到安徽凤阳大庙大队时,也是一个坚持苦读的知青,不管社会如何动荡,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不管劳动强度有多大,身心有多疲惫,他都要在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苦读,一年四季雷打不动。他们都坚信一个目标:读书可以充实人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二是意志坚韧。习近平下放时16岁不到,和在座的同学们年龄差不多,但他当知青时从来不叫苦,从来不怕累,而且苦活脏活抢着干,据说,习近平在下放劳动的7年里,几乎没有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也成为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他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那时在当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

  李克强在下放时也这样,埋头苦干,不耍滑头,实实在在,遇到难事,总能咬牙坚持,总能坚韧地挺过去。我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李克强总理是一位博士总理,是一个外语出奇的优秀的总理,他可以和外国朋友不用翻译自由交谈,他可以坚持每天都读外文书报,他可以在家里与妻子孩子用外文交流。但大家要知道,他的外文底子在考上北大时连20多个字母都不会。考上北大法律系后,李克强每天早上5:00就起床到开水房的灯下读书,背英语,背法律条文。他被誉为文革后北大当年最刻苦学习的学生。我还想告诉大家,读书是需要付出的,只要下功夫,读书又是快乐的,读书更是可以增长才干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读书人的天下,同学们,记住,这个世界永远是由读书人在支撑。

  三是牢抓人生转折点。无论习近平还是李克强,都是在文革期间那种动荡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崇尚的是“造反有理”,崇尚的是“读书无用论”,崇尚的是打砸抢等,还有谁心中有理想,还有谁心中有美梦?回答只能是心中梦想还没有破灭的人,是心中还有一个美梦等待实现的人。这样的人也是有准备的人,也是时刻准备冲锋的人。习近平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李克强是文革后北大第一届录取的学生。

  我这里有一段有关李克强当年如何考大学的文字,读给大家听听——

  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加紧自学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备战”。在劳动之余,他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上大学。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570万人考生中当年只录取多少人吗?29:1!而北大更是难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克强能成为北大的一员,是何等地不容易。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一次讲话中说,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唯有奋斗才能踏进梦想之门,如果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错位,人们的思想都非常浮躁,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路在哪里,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似乎又在蔓延。但大家一定要认准一个道理:

  我读书,我才能人格独立;

  我读书,我才可内心强大;

  我读书,我才可心胸开阔;

  我读书,我才有资本立足于这个世界。

  此可谓:

  莫道现在已经晚,

  八十努力不为迟;

  这个世界谁主宰?

  永远都是读书人!

 

  (作者,霍邱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省作家协会会员,《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的金牌撰稿人,在各类报刊已发表文章1000多篇。)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17 10:21:08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