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九期>逐梦擂台

平仄之调——口中的雅致

高二实验(文) 程鹏

 

提笔,蘸墨,便可以是李太白的豪情万丈,李清照的凄清惆怅,温庭筠的儿女情长……倘若有这么一把剪刀,能剪断人间的羁绊,剪碎尘世的流连,白纸黑字上是否还拥有隽永的意义?如果有,那就是音律。

  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说道:“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填词,往往便是与音律的邂逅。而音律,说到底便是常说的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抑扬顿挫。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近体诗更重视格律,即平仄要按一定规律排列。比如有诗:“庭中有绿两三排,细雨清风鸟自来。”按音律组合便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得不佩服古代诗人的才华,短短一首诗,三两句,将抑扬之声魔术般地搭配,便使诗句焕发出动人的音乐之美,朗朗上口尽是雅致!

  中国诗是用来读的,这一点也不假。它不像美酒那样越存越醇,而需要被人不断吟诵,音律之美才会显现。清朝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就是非读不可领会者。“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铿锵。看,“雨”到“月”,“风”到“虹”,前后音律呼应,富有节奏;“女子眉纤”到“男儿气壮”,音调愈来愈雄厚;再到最后“万丈长虹”,激昂的音调读起来精神抖擞,身体内慵懒的细胞立即消失不见,只觉得神清气爽,蓬勃向上。也难怪古代的私塾先生平时一脸严肃,一读起文章来就摇头晃脑,双眼不睁双耳不闻,沉醉在忘我的境界中,连学生逃到“百草园”都不知道哩!

  音律,从古代流传下来,在当今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自小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闻一多便很好地将其运用在创作中。《七子之歌》中,他把台湾比作一位热血滚烫的战士,“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脍炙人口荡气回肠,音律的运用着实把台湾英勇不屈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样,如果音律没有很好揣摩也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例如顾随在《苏辛词说》中这样评论东坡的《定风波》:“然苦水所最不取者,厥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二韵。”“维‘马’‘怕’两个韵字,正如丝竹悠扬之中,突然铜钲大鸣;又如低语诉请,正自绵密,而忽然呵呵大笑。”顾随从音律出发,认为音律的不和谐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这么说有无道理呢?留给后人评论。但这也启示了我们音律是好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用得好,锦上添花!

  可是,当下有一些人认为音律太过规则化,给创作带来了很大限制。我是不赞同的。想想现在的歌曲、戏剧,倘若没有音律的修饰,就会像打翻的五味瓶,杂乱突兀,情感如何准确表达?又如何触动别人的心灵呢?音律正是老祖宗给我们的精华,我们不仅要接着,更要通过我们的创新让它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口中的雅致,代代相传,传的是中国人适情雅致的生活态度,是中华文化熠熠生辉的光芒!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16 09:56:22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