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九期>走近经典

一支东北边陲小镇的凄婉歌谣

高二理(1) 张润泽

 

当我读完《呼兰河传》时,心里总是不踏实,想写一点什么,近日,终于算是“狠”下心来,提笔写下这篇小文。

  《荀子·儒教》中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看书亦如此,偶遇一本好书却不认真地品味,实乃“暴殄天物”啊!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萧红以简单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斥着愚昧、麻木的“多彩”的风土画,为我们展示了东北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

  茅盾先生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支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描写的是作者记忆深处最难忘的童年生活。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同时作者在童年的生活当中融进了成年的思想判断能力,在呼兰河人卑琐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读出了各种丑陋的现象,读出国民的劣根——麻木不仁,充当无聊的看客,与鲁迅的犀利笔风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时而清新活泼,时而冷峻犀利。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不时地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在描写呼兰河奇寒时,作者重点描写了一个卖馒头的老人。老人跌倒后挣扎着爬起来,发现馒头不对数,就对那偷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行人听着都笑了。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冷峻犀利的语言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胡家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时,作者这样写道“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有一些人,偏要去救她。”发人深省的文字不由得让人对那些看客心生痛恨之情。

  如果说,语言是这部小说的特色,那肯定要谈谈萧红笔下的呼兰城的景了。作者使用“扫帚”“冰溜”“裂口”“狗皮帽”等地方性语言描绘了“北方典型的风土人情”,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寒冷气氛,富有地方色彩的美。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风俗习惯,既展现了呼兰城的风俗民情,又写出了小城中那些国民生存的一种集体麻木现象。

  小说还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包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作者用这一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描写故乡的人和事,尤其关注女性的生活,文中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反映出千百年来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现了抗战中期北方农村在封建思想控制下的人民的生存状态,包含着辛酸。

  钱理群说过:“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关于《呼兰河传》到这里写的也差不多了,既有喜又有悲,这才叫生活。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16 09:47:51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