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九期>心灵家园

读书掩卷闻酒香

河西校区高三(9) 李文婷

 

“一卷诗书一壶酒,闲邀日月照茅庐。坛中喜有知音在,使我今宵醉意浮。”

                                            ——题记

 “酒”不仅仅是中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是历代文人文化精神的沉淀。

  放眼历史,中国的文人志士很少有滴酒不沾的,也许喝的酒不同,却真真切切地融进了自己诗文中。典例便是《水浒传》与《红楼梦》,前者大碗烈酒配大碗鱼肉,江湖豪气顿生,烈酒过后留下的滋味,再来一口香气四溢的熟肉,身体各处都透着畅快。后者则不同,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用那金杯玉盏盛了去,捧到唇边小口啜饮,只品尝那酒里百转千回的缠绵。

  诗与酒,一直以来,便共同注解着中国文人的作品和人生,他们以酒作为媒介,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以诗文的形式将他们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将饮酒和作诗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中国诗酒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纵观诗酒文化发展的历史,酒醉诗情,诗美酒醉;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诗与酒,相映生辉,形成绚烂而又淋漓尽致的文化景观。

  曹操的青梅煮酒想必是豪情万丈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生命有限,但因为有酒,就显得豪情壮志,飘逸自得,潇洒不群。生于魏晋,酒便是安全的港湾,心灵的寄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英雄诗酒,感叹人生,人生寥寥又如何?

  陶渊明的酒是醉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在这醉酒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却生前身后事,抛却荣辱得失;在这醉酒之中,返璞归真,“乐夫天命复奚疑”?

  王羲之的酒是愉悦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醉酒后的王羲之便写出了这“飘若浮云,骄若惊龙”的惊天之作。

  李白的酒是香的,是浓的,两口饮下,便如同那脱了缰的马儿,恣意于山河之间,忘却尘世的烦恼,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诗与酒结合的最鼎盛的时期,当是唐朝,毫不夸张地说,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唐诗几乎有一半都是伴酒而作的。在唐朝,在众多酒诗人当中,李白当属第一,他的《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等,无一不是咏酒名篇,即使那些并非咏酒的古诗,也大都是他的酒后之作。李白与酒,天生一对,他们有着难以言喻的缘分,酒使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得以完美展现,酒力的刺激,使诗人的创作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没有酒也许就没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正所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快事莫过于置酒会友,一壶好酒消一份忧愁。

  辛弃疾的酒是烈的,跨上战场前的一口,直辣得双目赤红,毛孔舒张,手中握紧了长枪大刀,仿佛是得到无上的力量,纵是这酒便也是带着硝烟的味道,沾着沙场上千钧一发的紧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想苏轼的酒是苦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酒也是苦的,不同的是,前者一杯下肚,留下的是豁达;而后者好似吞下了一杯愁苦,无论那酒有多醇香,都是苦到了心底的。

  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提到了酒,“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酒醒何处”想必是更加苦涩的。经历了种种变故的李清照,手中的酒也从曾经“沉醉不知归路”的清甜变成了“东篱把酒黄昏后”的孤独,更变成了“三杯两盏淡酒”的凄苦。

  闻不尽的酒香,读不尽的诗文,道不尽的古人。酒是遍于各处的,有人喝得艰难,有人喝得潇洒,有人喝得孤独,有人喝得畅快,一切皆因心境不同。

  诗情或许不同,但都渗透着浓郁的酒香;金樽或许滋味不一,但都氤氲着淡雅的墨香。如今,读书开卷的我不求如同诗文中那般闲来无事便自斟自饮,小酌怡情;却想以茶代酒,拙劣地模仿着那样的心境,即便只得一二便也觉得满足。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12 17:23:2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