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二期>课题之窗

全国“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讨会之学习体会

语文组   闫俊

  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科研的一大薄弱环节。写作教学理论不接地气,不能真正指导写作教学实际;中学写作教学地位尴尬,至今没有独立、系统的教材;写作教学改革大都是局部的,未得“现代化”“科学化”之门而入……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将“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大课题予以立项并上报中国教育学会,试图破解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之弊,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我校经过积极运作和争取,有幸承担了“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子课题“高考作文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部分前期工作已经开展。受课题组的委派,4月11日至4月12日,本人远赴天津南开中学,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由全国总课题组组织召开的课题研讨活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组长伊道恩先生,全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潘新和教授,以及四川、内蒙、宁夏、吉林等省区的语文教研员莅临大会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约400名中学语文教育界同仁参加了本次大会。现将个人参会的心得体会简要汇报如下:

  会议精神

  大会邀请全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师大博导潘新和教授做了专场学术报告。潘先生以学者敏锐的眼光,深刻地指出: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越教越差,本是最有趣味的学科却成为最不受学生待见的学科,原因何在?百年语文其实是走错路了,犯了根本的方向性的错误。百年语文,罪责难逃工具论。

  站在新的高度,潘先生给语文写作作了全新的定位。他认为:

  人的生命,是由“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个层面组成的。精神生命,其实就是人的言语,表现在文字上就是写作。美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上帝给了人类以语言,人类才有了灵魂。”将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怀的“立言者”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积极主动的追求。工具论的定位,是出于谋生的需要;时代在变化,“立言者”的定位,才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生存高于谋生,追求更好地活着,更好地活着离不开更好地言说或者写作。

  潘先生进一步指出:

  学生学习的困难,不是智力的困难而是动力的困难,必须解决学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人之为人的事业,目的是唤醒其人性的觉悟,培育学生的精神生命、言语生命。“我写故我在”,“人之为人,言也;人不能言,何以人哉”,由此看来,言语或者说写作,是人之为人的确证。语文教学在根本上说是一项引导学生人之为人的崇高事业。

  潘先生最后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当前中学写作教学处于一个异常尴尬的地位。写作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局部问题,而是全局问题。语文就是教写作。通过写,彰显生命的意义,证明人的存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信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而忽视甚至无视写作教学;但当前更应反过来说“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变“阅读本位”的观念为“写作本位”的观念。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过分强调阅读的目的,就会为读书而读书,最后“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阅读如举债,须用写作来偿还,只读不写是无赖,任何不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都是耍流氓的行为。当前语文教学必须从根本上转换教学观念,将写作教学提到根本地位上来。

  全国“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组长伊道恩先生也作了题为《以“三论”为指导,以“三力”为目标,切实改进我国中学写作教学》的专场报告。伊先生在报告中立足中学教学实际,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学现状作了系统梳理,提出了“三论”“三力”的指导思想。大体来说:

  主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动力论,“千斤难买我愿意”,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过程论,脚踏实地,夯实写作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作文的修改批阅环节。三力,即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建立在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之上的。写作教学最终培养的是会积累、会感动、会思想、会表达的人。

  当前,各种声音比较多。很多人感慨青年一代人文素养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人疾呼要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在摇旗强化素质教育,高考改革领域提升语文学科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此次全国“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立项,是紧扣了时代的脉搏,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的。本次全国性的课题研究,将有可能带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我校有幸参与了其中的子课题研究,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但欣逢其时,参与其中的变革,也当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有益探索:

  研讨会安排了经验交流环节。有些学校参与时间较早,已经初步摸索出一些成功的做法,很多做法确实是值得借鉴的。

  以备课组、教研组甚至学校为单位,从团队的角度来看:

  挖掘教材中的有益素材,对素材进行创意解读,形成素材宝库,既可以补学生素材积累之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举办校园文学周活动,举办校园原创文学(诗歌、散文)写作和诵读大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学氛围,激发全体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快乐。

  举办名著沙龙活动,以每学期为单位,确立“史记”“唐诗”“宋词”“红楼梦”等不同主题,定期举办读书会,由粗浅阅读走向细读深读,引领学生走向文学阅读的深层世界。

  编辑时文选粹。定期搜集、编辑并印发,网上妙文、辣文、奇文等时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领学生感知影像文学世界,比如定期播放《大师与经典》等视频,引领学生走进文学大师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直接,感性,深刻。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权威文学赛事,例如创新杯、语文报杯、圣陶杯、新概念等。在参赛的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的重视程度得到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激活,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写作信心越来越大。

  也有老师从个人的角度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例如东北师大附中鄢非老师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写作,曾用三年时间写话剧、两年时间写小说,近年来在尝试古体诗写作,可以说尝遍文学诸体的写作况味。更有勇气的是,工作以来,鄢非老师一直坚持与学生同卷考试,包括考试下水作文。浙江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做遍了1952年以来所有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包括作文在内。他们的做法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对我校子课题的认识及若干建议

  认识

  全国总课题的立项周期为四年(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校的课题研究相对进入较迟,面临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的实际困难。我校承担的子课题“高考作文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题目大,比较宏观。所以,必须本着“大组调控,小组研究,分期推进,后期整合”的原则,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确保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二、极富挑战性。考场作文本身确已呈现出模式化、套路化的弊端,在此环境下将高考考场作文纳入研究范围,挑战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学生的日常写作与考场写作并非一定对立,而是完全可以和谐统一的。我们认为,高超的日常写作应能经得起考场作文写作的磨砺,考场写作应是日常写作的试金石。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妨多破解当下高考作文之弊,多发现当下高考作文之惑,争取摸索形成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考场作文评判标准,从而引导学生有能力真正写出 “有内涵、接地气、不古板”的考场好文章。

   若干建议

   一、结合时代环境和学年特点,考虑开展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文学活动,这方面很多兄弟学校有很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用空灵的文学启迪学生,感染学生,让人人爱上文学,进而爱上写作。

  二、各小组需要在课题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研究进度表,以半月为单位,注意把握研究梯度,形成各小组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小组内部成员分工明确,既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共同推进课题研究。各小组踏实工作是确保课题组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本前提。

  三、做好课题研究相关实证材料的收集、归类工作,例如写作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调查报告以及师生文学作品等等,为后期课题的结题工作做足准备工作。

  四、形成各小组定期碰头汇报制度。碰头会主要是汇报各小组课题的进展情况,集思广益,共同破解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然还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各小组自己的智慧经验。可以说,碰头会兼有督促和鼓励的重要作用。

  五、处理好作文教学“技”与“艺”的关系。在目前,在高考作文教学和评价标准没有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技”与“艺”恐怕只能兼顾而不能偏废。尽管我们知道探究作文之“艺”代表了未来作文教学和作文写作的方向,但目前我们只能在耐心的等待中一点点去尝试、去改变直至聚沙成塔、集流成海。

  六、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写作、下水写作乃至创意写作,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提升,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写作的态势,“奇文共欣赏”,奇文共创作,师生同台竞技、互相切磋,让写作成为很多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追求。

  当然,课题研究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提升自我的教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使研究成果能切实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绩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

  本次我校语文组承担的“高考作文研究”虽难困难重重、挑战巨大,但欣逢其时,如果真是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做出了一点自己的成绩,那么成就自我而惠及学生,会让我们的职业生涯更加辉煌而精彩,这是一定毫无疑问的!

以上谈了一点自己天津学习的心得体会,疏漏乃至谬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周以和老师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26 15:03:38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