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二期>个性飞扬

我在这世间所有的寻觅

高二文(7) 胡焕芸

  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文化苦旅》

嫁裳赴良缘

温泉熏香沐娇身,绫罗绸缎做嫁衣。

凤冠步摇发上簪,花黄珠细额间贴。

  眉如远山,眼若秋波,面如红云,口若朱丹。

  花前月下,烛光摇曳,晃动的红盖头,虽看不清新娘的面容,却清晰地感觉到她在笑,她笑得那样明媚,裙摆逶迤,染红半边天,令我移不开目光。

  凤冠霞帔——它曾美得那般刻骨铭心。

  我从婚纱店的展窗前走过,洁白的西式婚纱犹如漫天星辰,却唯独不见那抹令我怦然心动的中国红。它成了年老色衰的弃妇,幽幽地躲起来向隅而泣。

  但我坚信仍有人在爱着它,譬如我,譬如我的祖母。如今机械纺织品愈发横行,祖母却依然对手工编织情有独钟,她常抚拭着自己的嫁衣出了神,她在思索些什么?是否在为嫁衣文化的没落而惋惜迷惘?是否忆起了多年前的无数个日夜,她一针一线,将那对家国的爱,对未来的希冀,悉数绣起?

  这些我已不得而知。我悄悄合上光阴的妆奁,推开通往下一个目的地的大门。

素净年华里听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水袖婉转,不染纤尘,那般沉着内敛,是真正历经岁月之后的淡泊与从容。

  十几岁的光景,哪懂得什么戏剧几百年传承,亦分不清各路流派,更不知晓如何去欣赏那种深入骨髓的大美,只是喜欢。喜欢水色胭脂美艳妆容,喜欢锣鼓声里的鲜衣怒马,喜欢桃花扇底、兰花指边,那顾盼生姿的绝世风情。

  随着时代变迁,那种原汁原味的台戏几近销声匿迹,偶尔闻得一户人家传出锣鼓声,循声而去,见一老者端坐在院里,旁边几个孩童眉心点一朱砂,咿咿呀呀地吊着嗓子,一颦一笑,倒有几分像模像样。老者见我们有兴趣,热情地引我们到台前,兴致勃勃地要给我们唱一曲。

  那一场戏,整整唱了一下午。有人拍案叫绝,有人昏昏欲睡,我趴在台子边细细品着,像是逢到了一些前世今生。

那些用脚步丈量过的不朽

  我问自已:究竟在寻些什么?

  能让我停留的地方,必将绿鬟视草,红袖添香,文化的  朝朝暮暮萦绕。那里,文化传承不再惹人烦恼,而演变成一种享受。

  可现如今,车子渐行渐远,太阳向地平线徐徐降落,文化的残影只遥遥留下惊鸿一瞥,我还想与它告别,却无从告别。

  柔和的光线透过后车窗照了进来,像祖母和老者对传统文化的钟爱一般温暖,直达我心底,给予我继续寻觅下去的勇气!

  相对于还有人珍视的嫁衣和戏剧,早已失传的文化就显得尤为不幸。但是,失去一种文化未必可悲,丧失再创文化的能力才真正可怕!社会上总有些人,饮鸩止渴,“理所当然”地营造着“剔除糟粕,革故鼎新”的蜃景,将传统文化剥皮抽筋,胡诌乱改。美其名曰的不落窠臼,无非仍在肆意地挥霍其它文化的拼凑品!果真是传统文化落后了?还是他们卷入了时代的漩涡,灌了一肚子崇洋媚外的坏水,蒙蔽了那双真正懂得欣赏美的眼睛!

  呜呼!我已无法可想。只好默默地去把千山万水踏遍,把千方百计用尽,把千言万语记录下来,让那些“苟延残喘”的文化在落笔的瞬间凝为不朽。

  倘若再过几多春秋,有一人,看到这些文字时,窥破其中玄机、幡然醒悟,决心令沉睡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那便是我能在这段文化苦旅中收获到的最大感动。

(指导老师:赵红梅)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25 15:13:0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