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八期>杏苑走笔

诗是诗人心底流出的泪

——写给皖西中学“禾风”诗社的同学们

六安二中语文组 周以和

 

我不会写诗,只能粗浅感悟一些诗。因为诗虽只是文学百花园中的小花一朵,却不是人人随手就能写的。这朵小花,精致特别,非有某种特别的心灵感受不能成诗,至少不能成为好诗。那么诗是什么呢?不就是写在纸上的诗句么?错了,那只是诗的最后一道工序。那诗到底是什么呢?

  诗首先是诗人心底流出的泪。“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这看似平淡的一句,对一个捕鸟打鸟的人来说,你就算给他一本《康熙字典》,让他用尽一生的时间,他也凑不出这类似的十四个字来,因为他的内心荒漠一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 宋之问《渡汉江》) 人生,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他出发的地方;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记着这地方。相反忘记的人似乎总在多数;能在志满意得后偶尔昂首阔步回到原始出发地的,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带泪回乡的肯定少之又少。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 范仲淹《江上渔者》) 当我们一般人面对滔滔大江时,可能也会瞬间有诸多感慨,也能迸出若干好句子来。但只用寻常的二十字,让人体会着带泪的感觉,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因为我们心底缺少那种泪腺而对眼前的许多现实存在熟视无睹。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所有的精彩都落在最后一句,词句的美妙与出人意料自不待言,但我们千万不要只感叹女词人的才情,而忽略了她的心情,她那颗柔弱而又美好的心灵,能感知一切美好的事物,也悲悯忌惮着它们的慢慢逝去,且喜与悲反应得都是那么迅速。不是这样的心灵,纵使才情满腹,也不见得能流淌出这样的诗句。

  那么,那些表达愉悦的诗呢?那是幸福的泪水。诗人总会用精细的心尖,触碰着眼前的美好,这些美好与快乐也可能在背后藏着泪水,来之不易;或者保鲜不长,保持不久。 他们比常人更清醒地意识到,时间能带来许多美好,也会无情地带走一切美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王伦》)等,不都是悲与喜、忧与乐的交织吗?好诗基本上都是至真至纯的情感的结晶。

  古人说:诗者,根情 ,苗言。又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所以我们看到的文字诗句,是诗成为诗的最后形式了,之前诗人用泪水浸泡、发酵、酝酿的过程往往被我们忽视,而那最是动人心魄。

  此外,诗还是哲人的眼光与视野,是画家手中的彩笔。诗人能洞穿常人难以发现的微观和宏观世界,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等。诗人们能像画家一样把生活中的灰色与单调描绘得多彩与有趣,“雪化了是水”较之“雪化了是春天”就有天壤之别。又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皖西中学初中部的同学们,你们正处于心智扩容与成长期,阵阵“禾风”的吹拂,将会使你们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倒不一定要成为一个纯粹的诗人,但可以成为一个带有诗人气质的人,从而可以诗意一点地生活。

                             2017年6月14日

  (此文为皖西中学《禾风》诗刊第七期刊首语,文中引用多据小学初中教材)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02-12 10:40:0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