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八期>课题之窗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史论

语文组  徐礼诚

仅以新中国成立为研究起点,抛开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的《古文观止》暂且不议的话,《烛之武退秦师》作为散文经典收入文学普及读物最早可追溯至1957年罗根泽编的《先秦散文选注》(戚法仁注,作家出版社出版,次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62,中华书局)、徐中舒编注的《左传选》(1963,中华书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963,中华书局)等都有收录。不过以上诸书多供高校文史类学生所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尚未作为课文供中学生学习。

  从我现有的资料看,湖南师院附中高中语文组于1979年选编了一本《文言文补充读本》,主要收录当时部编教材所未收录的历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名列其中。同年同类型的中学生补充读本还有江苏省扬州中学语文教研组编的《中学生古文选读》、北京教育学院教材教研部编的《语文复习参考资料》、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编的《文言文选读》,这些读本均收录了《烛之武退秦师》,作为部编教材的补充。

  统观八十年代以前《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主要是为补充中学常规文言文教学而存在的。这中间还有一段时期要求中学生必读一百篇《古文观止》,有多少教师在执行任务时教授了《烛之武退秦师》,现在已很难考证其实际情况。

  八十年代《烛之武退秦师》逐渐进入了夜校、职高和中专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普通高中教材尚未收录,但各种古文选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烛之武退秦师》也由注译发展为鉴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欣赏该文情节结构的曲折浑融,如韦福容、刘明魁、宋森著《古文名篇赏析》(1981,贵州人民出版社),陕西教育学院函授部编《先秦散文选讲》(1985,陕西人民出版社),姜涛、田毅主编《先秦文学作品译注讲析》(1987,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各家在全文分段时有分五段、有分四段的,但都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思路来分析的。在关注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起伏跌宕的叙事特点外,还注意到对围郑之战“晋文公主兵,秦穆公会之”和秦晋分军驻扎等伏笔进行诠释,细致透彻,使读者能快速把握文本。二是欣赏该文行人辞令的透辟说理,如常振国、绛云著《艺苑撷英》(1989,解放军出版社),林银生编著《左传外交辞令赏析》(1989,广西人民出版社)等。烛之武从亡郑危害、存郑利益、助晋历史和亡郑后事等四个方面层层相扣摆事实,讲道理,抓住问题关键瓦解了秦晋联盟,得到了上述各家的详尽分析和高度赞赏。

  到了1990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将普通高中的学科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并安排选修课教学时间为高一每周3课时,高二每周4课时,高三每周16课时。《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也规定:“除基本课文外,各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通用教材中的其他课文进行抽换,也可以自编补充教材。”各地为适应开设选修课的需要,主要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编写了一批地方教材,其中有的选入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如河南省教委中小学教材教学研究室主持的《河南古代文学作品选读》(高中选修教材,1993,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主持的《语文》(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发达地区版,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等。

  整体而言,九十年代高中语文教材纷繁复杂,不仅有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区域统一教材,还有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各名牌高中的自编教材,其中古代文学作品选编情况差异极大。感觉此一时期的教育能量都释放在教材自编和教法新创上了,具体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连文本解读方面也并无多大新意和创见。

  在千禧年之前,《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价值大致就是补充性(作为《崤之战》等《左传》选文的延伸阅读)和写作性(重在分析行文结构和说辞思路)的。进入新世纪后,2000年高中各学科的新大纲和新教材印刷到位,《烛之武退秦师》被正式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其教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当时人教社共出了两套高中语文教材,一套是两省一市试验本高中语文教材,1997-2000年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2000年秋季开始大面积使用的;另一套是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是为重点高中编写的,经过了三轮实验,分为《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写作与说话》七个专题课本。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2000)第一册中,选编了三个文言散文单元,依次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课文捆绑在一起作为先秦史传散文的代表课文。这一体系保留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只是后者将秦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单元调整到第二册中。(苏教版中《烛之武退秦师》编入必修三)这种编排方式的本意是把四篇文章按照体裁和时间放在一起,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发展出另一种统教方式,即以“劝谏”的共同主题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三篇课文,周美珍的《论三篇讽谏课文的论辩艺术》(2004)、胡天泉的《高一语文先秦历史散文“巧谏”谈》(2006)、殷大荣的《高超的劝谏艺术》(2010)等中学教师、教研员的论文都是从分析婉言讽谏、力挽狂澜的辞令技巧来整合三篇课文的。

  这一时期《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显得开阖有度,谨守家法。比如文山州一中曾宪英老师的教学设计(《云南省中学特级教师教学经验选》,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通过投影增加课堂容量,对先秦文学有关知识、课文的思想内容、文言词语的含义都作了简单梳理,兼顾全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内容,很具有代表性。而龙口三中陈秀丽老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就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提法的一种尝试。她拟定的教学目标是“反复诵读,品味先秦散文语言,体会《左传》的特色”,“联系实际,多角度地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教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作品中把握主旨,在互相质疑和解答中全面认识人物形象,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各个人物身上的爱国精神、仁爱之心以及机智与勇敢等优秀品质产生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思考,对这篇历史散文的解读非常有意义。当前该课较多务实的设计都会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领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辞技巧,感受其爱国情怀,或许正源于此时期老师们的草创之功。

  到了2007年第2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烛之武退秦师》成了该册唯一的文言文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单元的第一课,另两课是《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新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修改了之前广有争议的几处注释,算得上形成了成熟的定篇了。

  教学方面,对七十年代起即被奉为圭臬的“字字落实”法做了有力反拨,更多地关注“文”的成分而非“言”的部分。当然,这也是因为教材的注释相当详尽了,学生参读课文基本能疏通大意。一些优秀教学设计脱颖而出,成为具有普适性的重要参照。如漳平一中许冬梅老师以课堂研究性学习为主体范式、以烛之武其言其人为探究话题的思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和青岛教研室周宏锐老师以人物精彩的外交辞令为教学重点、以朗读出感觉为教学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努力(《语文解读文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较之前一阶段的教案都更加科学合理,体现出《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教学的成熟。如果是在常规教学中,还需要考虑单元目标,最新版教材该单元侧重于“思考与领悟”,福州外国语学校唐碧云老师的设计(《福建教育》2007年7-8合刊)将目标确定为“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魅力,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目标,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注(单元说明中要求“提要钩玄”),通过把握文章的说辩之功和简洁之美来落实教材单元说明中特别提及的“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细心体会”要求。前人已在更前人研讨的基础上树立了丰碑,今后我们执教该课,大可以沿着这些前辈老师们开掘出的方向,结合各自面对的学情,制作出更加科学实用的翻版。

2017年8月

  (六安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前期成果。课题编号:LA201703)

(陈世宏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02-12 10:48:0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