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十八期>高考攻略

高考改革下中学化学教学的挑战和机遇

化学组 何伟

 

2014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提出了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具体解读为: 高考总成绩由文化课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3个科目的成绩组成; 文化课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每门课 150 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考生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6 门学业水平科目中自主选择3 门的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高分计入高考成绩; 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高校录取基于统一考试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 “两依据一参考”模式。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优势选考任意3门科目,不可避免会出现文理交叉的情况,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管理体系都是巨大的挑战,对于化学学科和教师而言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1.高考模式的变化与存在的问题

  1.1 高考的新变化

  新高考的背景下,走班制和选课制度进入了大众视野,上海和浙江两地率先进行了改革,在打破陈旧的班级授课制度上迈出了一大步。新高考具体实施方案的出台旨在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方式,破除“一考定终生”的录取模式。

  不分文理科,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由于高考的需要,造成很多学生入学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难以促进学生整体文化知识的发展。

  不分文理科,有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从六科中任意选取三科参加等级考试,将会更大程度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在此次的调查中,笔者让高二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中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三门科目进行组合,一共出现了18种组合,其中选择纯文科组合的学生只有1人,选择纯理科组合的学生有32人,78%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搭配的组合,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选课时能够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加渴望全面发展。

  不分文理科,有助于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成绩挂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之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尴尬地位,让各高中学校真正依据国家要求把学业水平、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纳入学生的整个高中生活,从而帮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浙江省将“技术”纳入到选考科目中,变成“7选3”,这就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改变考试次数,为学生提供最优考试机会。学完一门考一门,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些都有助于破除 “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局面,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缓解高考压力都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2 存在的问题

  高考改革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存在问题。北京2016年高考方案就是语文、数学两科的分数增加到180分,英语分数减为100分,英语一年考两次,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该方案颁布后,就有学者对此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是:该高考政策的实施并不会完全减少学生们的学习压力,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压力反而会增加,32%的学生认为不会改变。从这组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一年考两次并不能完全减轻学生的压力。其次,如何把高校的录取和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三者更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这将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2.新高考对中学化学教学产生的冲击

  高校招生的要求将会直接影响到各个科目选考学生的人数。清华大学2014年4月曾面向京津地区21所高校的552个本科招生专业进行了一项高校选考科目设置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理科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比例约为物理42%、化学40%、生物12%,其中部分专业如数学专业不设置选考科目的要求;而工科类(包括医药食品、信息、土水建筑、机械、材料环境等)专业中,选考科目设置比例分别约为物理73%、化学18%、生物8%,其余专业的选考科目为历史和地理。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主要是独立学院、民办、高职)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此外,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高校设限3门科目的,有多种不同组合。

  3.应对高考新模式的化学教学对策

  从已经得到的数据和上海浙江两地情况的分析,面对高考的新模式,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和改进。

  3.1 明确化学学科的主体价值,完善学科的学习体系

  当今社会,化学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着关键的作用,但现在却面临着学科吸引力不强的窘境。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及复杂多变。要让化学学科更有吸引力,就应该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分层设置,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安排都必须更加贴近于生活实际,体现化学学科的主体价值,主要是“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今我国在中高等化学学科学习的衔接上才刚刚起步,像美国就有我们熟知的AP课程,对从高中到大学的化学学习既起到了很好的过渡衔接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AP课程的过程中也能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更准确地定位。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应及时对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让每个阶段的学习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这就需要初高中和大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化学就能够领略到化学学科的魅力,从初中到大学一以贯之,逐步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3.2 化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合格性考试对学生知识的广度提出了要求,而等级性考试对学生该学科知识的深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生产生活中的实践与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调查中86%的学生都感受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却只有51%的学生有过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历,可以看出学生严重缺乏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化学教师自身不断增加的深度和广度,更要多设置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多查阅相关资料信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3 学校应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方法和过程。在实验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思维品质(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走班制的教学中,教师和教室不动,可以将教室和实验室合二为一,给了教师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同时利用课下时间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达到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绿色环保的效果。

  3.4 化学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教学研究

  教师应该从“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基本问题。也就是说,教学应该研究的内容,既包括达克沃斯和张华侧重的“教学方法”(“怎么教”),严宣申侧重的“教学内容”(“教什么”),还包括教学价值(“为什么教”)等问题。其中,“为什么教”取决于政策要求中蕴含的国家意志和相应学科的课程价值,“教什么”要把握整个的学科结构和具体的文本意义,“怎么教”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这也是教师自身内涵和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教无定法,在走班中,学生的流动性大,这就要求每个化学教师对选课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基础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及时更新和发展教学理念。

  3.5 化学教师应要做好职能转变的思想

  班级划分为教学班和行政班,行政班仍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管理,而教学班则主要由该教室的授课教师负责管理,这要求化学教师在角色上做出转变,不仅负责本课程的教学,还要承担起教学班班主任的责任,制定更加详细健全的学习评价制度和鼓励机制,加强规范和纪律,同时更要育人为先,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应及时开展校本培训,督促每个教师注意自己的职能转换。

  新的高考模式,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化学学科应巩固和加大学科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化学学习体系;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制;化学教师则应积极转变思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内涵,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本文荣获2017年六安市教学论文一等奖)

(张修胜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02-12 10:50:5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