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二期>家庭教育

对陪读家长的希望与建议

校关工委主任    魏先根

各位家长,今天和大家拉拉家常,就“陪读”问题与大家沟通情况相互探讨。下面我重点讲两个问题:
  一、对陪读现象的认识
  大家知道,古代家庭条件较好的求学者带着家僮家仆游读四方,是盛行的读书风气。大家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的梁山伯就带着家僮,担着书箱去杭州求学。解放前,一些达官贵人、名门望族的子女,也常有佣人陪读于身边。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陪读现象在我国消失了,只是近年来这种陪读现象又迅猛再生。不仅高中、初中,就连上小学也有家长陪读。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陪孩子上学,变成家长的“头等大事”,这当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第二,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农村经济有较快发展,家长有经济条件来陪读,宁愿多花点钱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千方百计圆子女上大学的梦。第三, 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照顾不好自己,又怕孩子没人监督会荒废学业,在孩子身边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方便,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第四,从众的心理。家长普遍存在这种心态:别人都在陪读,如果自己不陪读,会产生内疚心理。陪读成了父母的一种责任,也变成了家长心理上的一种安慰。另外,也有的父母联想自己过去因种种原因,没有上好学,也因此决心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一样,再因缺少教育而吃苦受罪。总之,形成大量家长陪读的原因,有其广泛的社会背景,也有家长本身的心理愿望。
  应该说,陪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譬如对孩子起一定的监督作用,节省孩子时间,在生活上给孩子照顾。但不利的影响也是明显的,陪读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影响奔小康的进程;同时也减少了孩子独立生活的锻炼机会,养成了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尽管如此,学校对各位陪读家长在陪读中的辛苦表示同情与理解,在陪读中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二、对陪读家长的希望
  我曾与一位陪读家长谈心,她说:“陪读不为啥,只为孩子有一个好前程。”我想这可能是所有陪读家长的共同心声和美好愿望。当然,实现这一愿望的关键是孩子本人的努力奋斗,此外,家长、学校、社会都要形成合力,关注孩子的成长。为此,学校对陪读家长提出以下希望:
  (一)协助学校积极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两个文件,是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是对全国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引导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法规性文件,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多鼓励,少批评。
  目前,对待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有部分家长存在以下误区。第一,只关注考试成绩、名次排列,而忽视孩子在听课、作业、复习中的表现。其实,家长应指导、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较好成绩。特别是集中精力听课,做到脑、眼、耳、手齐动,这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第二,期望值过高,恨不得孩子门门第一,科科满分。这种忽视了子女基础天赋、能力、兴趣爱好的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往往会挫伤、扭曲和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激化矛盾,疏远感情。第三,孩子考试不理想,家长常常埋怨说某某孩子行,你为什么考不好?其实孩子没考好,他们本身就很痛苦。此时,如果家长再横眉冷对,抑或责骂体罚,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我们认为,在学习成绩上,不承认差别是不现实的。其实,只要孩子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对头,即使成绩一般,家长也应该肯定孩子尽力了。要多鼓励,少批评,功夫要花在平时,而不是考试时拿成绩算总账,况且分数也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综合素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例:其一,据《市场星报》2010年12月9日报道,合肥某校一陪读家长因孩子学习不努力,母亲伤心跳了楼。其二,南方某省一农民,因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失手将其打死。各位家长,这虽然是极个别的案例,但它从一个方面说明,父母若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会酿成严重的恶果。
  (三)关心疏导,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现在的高中学生十八九岁,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带有偏激、情绪不稳等不良表现。其心理活动表现主要有:
  1、他们有较强的求学欲望,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艰苦又思想准备不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对“勤”、“苦”感到乏味,甚至有的孩子一遇考试就感到高度紧张,“怕比别人考得差”,“怕父母责骂”,“怕丢面子”,造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考前焦虑症”。对此,家长应该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影响和感染孩子,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2、他们自信,但又缺乏驾驭生活的能力。我们往往听到孩子说:“我现在已不是小孩子了,你们不能什么都管。”这时,他们对家长的教导、关心,感到厌烦,认为家长啰嗦、守旧,有的甚至扬长而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谓“逆反心理”。对此,家长应注意改进教育方法,不能“硬逼”、“硬压”而激化矛盾,但也不能放手不管,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要疏导不能压服。
  3、他们自尊,但往往又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十八九岁的高中生既不像儿童时期顽皮无知,又不像成人稳重老练,他们遇事开始考虑自己所谓“面子”、“尊严”。为此,他们要上“名校”,穿“名牌”,赶“时尚”,家长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其实,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真正的“面子”应该是品学兼优,而不是外表的“虚荣”。
  4、他们寻求友谊,但交际中往往又不明是非标准。独生子女孤单,缺少玩友,因此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很容易形成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他们“讲义气”,帮朋友“打架闹事”,帮朋友隐瞒缺点(否则就是出卖朋友),甚至一起抽烟喝酒。在寻求友谊中,有的同学可能对异性示好,甚至“早恋”。家长对孩子的交际应该关心,因择友不慎,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例子是很多的。
  5、他们想玩,但往往缺少自控能力。目前家长最担心的是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对正常的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家长是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的。现在有极个别孩子上网成瘾,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成天泡在网吧里。尽管政府再三重申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但收效甚微。
  各位家长,高中求学时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孩子们接受信息多,心理变化大,我们要善于观察,留心孩子的言谈举止,积极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勤奋进取,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特别重要的是营造和谐氛围,让孩子们有话能与父母交流,有事能与父母商议,在平等友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千万不能冷漠、堵塞、压服孩子们的种种正常心理活动,以防造成不良后果。
  (四)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方面的内容,在前面《中学生守则》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已有具体、明确的阐述。这里着重讲两点:一是诚信教育,二是感恩教育。因为当今社会,由于金钱利益的诱惑,存在着多方面的虚假、欺骗现象,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严重的冲击,就连政府的公信力也遭到挑战。为此,我们要教育子女为人处世要谨慎,承诺要兑现,做事要踏实,使他懂得诚信既是一种优秀的个人品质,也是一种朴素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别人相信你,从而与你结伴而行,共创美好未来。至于感恩教育,我们的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有无数人关照、支持、帮助过他们,这当然首先是父母辛勤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教诲之恩,慈善人士的捐助之恩,特别是伟大祖国的阳光哺育之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使他们认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回报,是一种义务,是一种素质。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做到知恩铭记、受恩必报,那将是我们教育的巨大成功!
  各位家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陪读不能局限于给孩子烧饭、洗衣。我们要全面关心、了解孩子,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将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与接班人。

(陈曾曾老师校对)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1 15:53:2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