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八期>卷首语

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孙德玉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因此,人格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具体说来,人格教育就是指以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所说:“人格决定命运。”这不仅对个人是这样,对世界也是如此。可以说,人类下一代的人格决定着世界的未来。各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健全的人格更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正因为如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教育便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美国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品格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新加坡也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然而,在我国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数十年,但是人格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我国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发展状况还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如何搞好人格教育问题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地提出思想教育或道德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精神信仰,生活境界、价值追求等等。
  首先,厘清人格要素,把握核心成分。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化人格的先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和情感,凸显着人的精神风貌,彰显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可见,人格的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特别是面向青少年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
  其次,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无疑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能顺利产生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特别强化情感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培养青少年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要搞好学生的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冲突的技能;要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熏陶作用,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要努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意志训练活动,培养青少年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   
  最后,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力量,形成人格教育正合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影响在人格的发展中意义重大。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人格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力量,成为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着特殊责任和意义,但人格教育绝非学校一家可以奏效。学校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标准不一,取向不同,则必然会使青少年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时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从而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人格教育是能使人终生受益的教育,是促使人终身发展的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人格教育问题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是教育的质量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自然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3-01-23 14:44:03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