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五期>走近经典

我读《春江花月夜》

高三理(13 胡逸扬

  文章之题便大有“文章”:“春”“江”“花”“月”“夜”,五字列锦,将五种景象交融在一起。“春”本义是四季之一,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文中有了“盛唐”与“青春”之意;“江”本义是水在低处涌汇而形成的较大水流;在文中暗指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涌流,历史的大潮,还可喻指生命的种种宿命和只能向前的理由;“花”则是(指)生命(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美人(思妇)以及爱情(可为什么写夜间之花呢?月光之下,更添朦胧美?月夜赏花雅致?——都不全是);“月”在文中是满的;当有团圆、思念之意;不仅如此,“夜”是分昼之时段。然后呢?……不用心急,读完全文,自然明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浩浩荡荡而来的一江潮水,汇入大海。江海相平,海上,一轮明月,共这起起伏伏的江海潮水缓缓诞生(生→升,升起)。一个“共潮生”,“共”体现作者是一直观赏着月自海生的奇景的,因为“月升”约半小时,而潮水起伏不过秒钟,能有“共”的感受,必然是完整地见证了全过程,漫长的时间流被意识流重演所得的“错觉”,更有“生”字,说明作者是满怀深情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零落细碎的光点——随波荡漾的月光,绵延以至千万里,何处的春江会无皎洁的月光相伴!这句把月光与水波分写,尔后又肯定二者的密不可分,实是赞叹这月光逐浪之景的瑰丽与无穷。“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江的流水曲折宛转,环绕着开满花草的郊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以及“滟滟”波光)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流入海,水光接天,同在月光下融为一色,通透的连细小的尘埃都无,而在空中皎皎发光的,则是孤月一轮。“孤月轮”三字,音韵圆润,意象也饱满玲珑,三个字仿佛浑然天成,不可再分,是以极写满月之皎洁空灵(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畔,最初是何许人首先见到月亮,江畔的月啊,你又是何年初次照见他人?人生一代复一代,无穷无尽,而江月一年年所望相似。也不知江月所待何人,只见得那长江送走流水。书中说作者是思索宇宙生成人类本质而未得,尔后又在人类的代代相传中得到欣慰,“哀而不伤”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作者心中回响(真的是这样吗?且往下看)。到此,便是诗文的第一部分了。

  诗歌的第二部分接着展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片白云悠悠而去,青枫的水岸边,是不胜的愁苦。作者所睹应是夜间月光下的“白”云,而想到日间“白云”之景,再化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承上句)那会是谁家飘荡江湖的客子(不眠)今夜,又会是何处阁楼的思妇相思不绝?(互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那阁楼上月色徘徊,应会照着思妇的妆镜台。“可怜”的,“徘徊”的,岂止于月,实是“思妇”,而由于丈夫不在家,妻子独守闺房,所以再无心梳妆打扮,月光应会照见的,是一个荒凉的妆镜台,更是一颗寂寞凄苦的心!“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互文)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意谓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无法排除。“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此刻,(游子与思妇)共望月光而无法传递音信,只愿能追逐着月光流转照映对方。这里的“相望”,应不只有“共望月光”的基本义,而亦指(游子思妇)双方心心相印,对月遥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昨夜梦见花落闲潭(惜春意),可怜(他)春已过半却未能归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水流载着春意将要归尽,江潭边的落月复又西斜。此中暗指,盛唐的时代变迁中,游子的青春将要结束,然而大自然的一切仍周而复始地运行如常,个人的情思与生灭在这巨大的漠然与虚无间如此渺小黯然。“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翻译略)“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可见,作者赏完月下美景后沿江往回走了,而月已将落。——第二部分结束,全文End

  现在,是时候回答那诸多疑问了。

  “月”不仅象征“团圆”,还会有神性与法则性,带些神圣色彩。“夜”既特指“此夜”“一夜”,强调指示性,也是众人皆“睡”我独“醒”之夜,是代表大自然,代表天地的夜。为什么要在月下赏花呢?虽然文中少有“花”字出现,但它实则贯穿全文始终,因为它就是“人”,乃至就是“我”的象征。月下的“花”,辨不分明,然而作为生命,它回归了自己原本的样子。“春江花月夜”一题,自“春”起笔,至“夜”止笔,何以有合乎认知顺序之感?乃因之从短暂至永恒,以“生命”为“心”为“眼”,从文明的视角走向宇宙的视角。人们往往只看得到“花”(生命)是“江”畔(文明演进中)的,是恋春(以生存发展,以光明与温暖为导向)的,却不知“花”(生命)是在“月”(宇宙神性,即规则性)照耀之下的,是在万古长“夜”中生灭的。这便是“春江花月夜”五言的真义。这也才是生命的真相。我想,若虚先生可能不会想这些,而若不是他的好诗,相信没人会注意到这一“艳诗旧题”。不过,纵观他诗文的两个部分,前后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关系,那是“小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读到诗之标题时,不也是先接收到意象的组合:《春江花月夜》一题,那一夜的张若虚——他们是如何相遇的?两轮将要不得志而沉没的明月,在命运的安排下,释放出奇妙的火花。虽然二者的真义、品格都未直接展现,但是艺术的高峰已然筑起。这就是文题,“美”得让人醉心,“妙”得让人默然。

  虽然文章已经翻译了,但其中有几处还未完全疏通,我有些见解:显然,作者行文时,通常以两大句(也就是4小句)作为表意转折的基本单位,具体如下:1~2(大)句→3~4(大)句→5(大)句→678(大)句→9~10(大)句→11~12(大)句→13~14(大)句→15~16(大)句→17~18(大)句。这其间的联结好像不甚紧密。我认为这是读者“入境”力不强的缘故:首先,由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应是春夜出游,一夜未归,边逛边写(或构思),而从“月生”至“月落”写18(大)句,1句至少20min,当然,作者不可能20min排一句,这只是平均化,但这首诗之所以能以写景诗名传千古,必然离不开作者对这优美深邃意境的完整刻画。所以,读者读诗之时,应想象自己就是张若虚,把自己代入情境中(时间、空间、物质)。文章的写景视角、叙事节奏、抒情旋律(包括音律)与说理(思维)方式无不成就本诗,读者万不可疏忽。这些在前面翻译时提了一些,现只举例。(1)视角:把握作者的写景视角常有助于体察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意,如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略)(本想作图配文,无奈画技敝陋)。(2)说理:如“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遂流水。”首句问生命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而后两句则分别从“过去”和“未来”两方面给出答案:“I dont know.”(3)抒情: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前句的情感凝练得至真至纯了,他倒打哑谜,用李商隐“无题诗”的惯用技法,炫一下文笔,藏一个情感,其实是意在言外,情感完满饱和了,如葬花般无声远去了。这不,下面又把镜头转向自己,开始顾影自怜了……。

  By the way,我认为本诗有三“潮(虽然不高):一在文题,二在“但见长江送流水”,三在“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我想,他一定是个很有趣的人吧?要不就是很可爱的人!抑或是得平凡生活真味的人?他有才学,然而在当时不被他人所重视,如陶渊明一般,是死后许多年才“火”起来的(有考证)。或许正如此,他一生平淡,不为史官、文友所重,乃至身份、其他诗作均不为今人所知。据说,就连他的《春江花月夜》,也是死后八九百年才为大家所获识。想也可知,从《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我们确定发现他的诗风迥乎常人——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新鲜高调的风格,没有初唐或盛唐的青春热烈之音……当然不为他人所认可。但他的诗文中,宝贵的东西藏得很深,不是肤浅的观于形式就能察觉到的,不是超附主流的。也许是一个春天里十五的节日,作者划着扁舟在江入海处游玩,目睹了海上月生。坐在小舟里,从江中眺望大海,“连”与“平”便更切合情境了——因为作者也在江上,也随潮起潮落中,且坐于舟上,则视线与海平面贴得很近。如果作者是一边划舟向入海处一边赏景,则“随波”、“何处”更切合了。作者顺流而下,从一道支流绕入芳甸,见到了月照下如霰的花林,由于林深处光线很暗,作者回望江海之时,自然由于还未切换至“远景镜头”而注意到从前“不觉”的“流霜”,顺势,因稍低下头(避免被江、海、月吸引视线而不见流霜),又见到“汀上白沙”。稍一抬头,(由于此时已近入海口),视线被宽广的江与天占满,又方见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奇景,自然会向上看,便赏得“孤月轮”之景。在这美景间“沉浮”稍久,不觉感到“空虚寂寞冷”,所以思考起了宇宙人生,未果。放空心思,不由得想起老家里自己深爱的妻子,想起那个白云悠悠的天,妻子在青枫浦送他离开。“谁家”?自己家。“何处”,恋人处啊。可怜闺楼上的“她”独守空房,或许此刻正在月下徘徊,月光照见“她”荒凉的妆台,从前那么爱惜美貌的“她”也无心打扮了。月光带着思念照进门帘,照在捣衣砧上,照入“她”心里,卷不去,拂还来。此时对月相望,却不能相闻,只愿追逐着皎洁的月光,流转着,温柔你的心。回过神来,月光之下,海天之间,“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记得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怜自己春日(亦指青春年华)过半却不能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日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旁,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一夜游江赏月,也倦了累了,沿路返回,只剩下安睡的念头,离开后的大自然,又重新恢复了静谧美好。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09 16:05:1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