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四期>杏苑走笔

那十年的自行车往事

退休教师 赵葆德

俗话说:“老年人常想以往。”这不,几十年转眼过去了,又让我想起了有关自行车的一幕幕往事。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是非常时髦的,与步行相比它快捷、方便。但是私人要想拥有一部自行车却非易事。

  1965年初夏,我在滁县地委党校与同届毕业的师院同学一道培训学习。休息时,有同学用租来的自行车在校内操场上学习骑车,这让我羡慕不已,可惜未能得手学习。

  这年仲夏我被分到凤阳门台子中心小学参加“四清”工作。我作为师范毕业生和学校年轻教师相处,非常融洽,常常一起白天打乒乓球、下河塘游泳,晚上看露天电影。

  因为是区中心小学,学校配有一辆自行车放在校长办公室。我和校长一说,他爽快地同意了。休息时三四位青年教师就用这辆自行车,教我在学校操场上学骑车。

  我按照他们的嘱咐,人坐在车座上,双手扶着车把。只听他们叮咛道:“眼睛朝前看,双脚轮流只管蹬,后车架由我们扶着呢!别担心!不会倒下来的。”在操场转了两三圈,只听他们说:“我们早就不扶了,车还不是稳稳地在前行吗?”我知道后非常高兴,心想车子不会倒了,我会骑了。于是顺着操场左一圈、又一转地骑着。

  学车子还真有瘾,那几天休息时,我都在忙学骑车。他们告诉我骑车技巧,诸如双手扶把,左脚踏在脚踏上,身体微微前倾向前滑行,就学会趟车了。只要会趟车,再把右腿脚甩过后架,坐在车座上,再用右脚紧蹬脚踏,车子就跑起来了。

  总之,按着他们教导,我学会了趟车、上车、下车,并按指定线路骑行。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大家为我鼓掌喝彩,我高兴得眉飞色舞。又过几天,我第一次骑车到了凤阳城,算是领到了骑车合格证。

  1967年春末,我被分到戚桥初中任教,好几位年轻教师都有自行车。我虽然学会了骑车,可是自己还没有车。那时要买一张自行车并非易事,按我的工资算要三四个月的收入,才够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钱。恰巧,这时学校一位老师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相比“永久”、“飞鸽”车,名气要逊色一些,他想出手让人,但未找到合适人。我得知后很干脆地说:卖给我!三个月后我得“互助会”(一种同志间筹款方式)准时付款,他同意了。那“红旗”车外型黑漆油亮,车铃也清脆响亮,大圈更是明亮,闪光照人。这样一来我和在城区住的同事就可以一道来回了。一次,我们说好一道去学校,上樊通桥大长坡时,我们七八辆车,一辆不落,你追我赶,一鼓作气骑到了新河堤埂,那气势让人看起来,真够威风、气派的。

  1969年春,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动员教师下迁分派至各公社学校,我们几位城区教师一同来到了陆集公社中学。这里离城区比原先要增加一倍的行程。但与戚中相比路要好得多了。在戚中骑车来回要走五六里河堤埂路。一遇阴雨车不能骑,要扛好几里,变成了车骑人。即使晴天也不好骑,河埂上黄泥板结,只能顺着行人踏出的蛇形小道骑,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快了,不是骑倒了就是掉河坎下面去了;慢了,自然车子倒了。总之,快慢随脚踏出的弯曲小道起伏而定。这倒是训练骑车技巧的好机会。陆集这边是湾地,路是砂石公路,无论天晴或阴雨,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骑行。

  陆中后来改成了六安县韩摆渡初中,校址也向南迁至三拐店。我们从城区骑到那儿要110分钟左右。每星期一赶去,周末再回城,无论是晴天烈日或是雨天风雪。那时不兴雨衣,我们只戴一顶草帽,夏天也只多了一条擦汗毛巾。这样骑了七八年,直到后来调回城。

  我那时与别人不同的是:一要带孩子去。常常是天不亮出发,四十五分钟上了平岗头,回过头来看,城里还是一片万家灯火。到了学校住校的老师正在刷牙、洗脸。我和孩子却不误早餐,我也不误语文课的早读,更不影响上课。二是每次周末回来,学校也好,学生也好,我常常帮助他们出义务公差,开学时常帮学校带驮书本,学校的橡皮篮球经常带回城修补;至于学生总是离不开学习用具,买到或买不到,我都做到有交代。这样骑到七五年底回城到县交通中学任教。那时,我三十五六岁,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想青春时,有努力,有追求,有奉献,难以忘怀,时至今日仍然印象深刻。

2019.2.24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09 11:53:5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