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四期>教研阵地

坚持问题导向,落实文本分析,彰显教学个性

——以《老人与海》为例

语文组 闫俊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必然是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的,语文学科尤甚。基于此,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足,并就如何彰显教学个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坚持问题导向,落实文本分析,彰显教学个性”的观点。

  关键词:问题导向   审美体验    阅读困惑   文本分析   共性知识    教学个性  

  孙绍振先生在其大作《名作细读》里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就对之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先生所说,当是语文教育者毕生的教学追求。

  遗憾的是,先生大声棒喝的现象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其实还是普遍存在的。实际教学无视学生甚至教师自我的阅读审美体验,分析文本只是泛泛地传授些共性知识,分析鉴赏浮游在文字的表层,这样的课堂缺少个性因而也缺少魅力,所谓同频共振、教学相长只能是句空话。我们习惯游走于共性知识的圈子里,不敢质疑批判,不敢越雷池一步,盲目追逐权威的观点,习惯于用贴标签、下结论的方式代替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鉴赏。

  鉴于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实际阅读感受,落实细化文本分析,彰显教学个性,这样的课堂才是激动人心并确有收获的。下面,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老人与海》(节选)为例,展开问题探讨。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作品,凭此作品,他荣获1953年度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该书也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20世纪欧美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促进欧美文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如斯评价非常之高。

  那么,面对这样的小说,学生实际的阅读感受是什么呢?笔者曾经多次做过调查,学生们的感受是一致且稳定的,即:这篇课文很难坚持读下去,读它非常需要耐心。一篇享誉世界的作品,何况是小说节选,不应该须有极大的耐心才能读下去啊,学生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阅读感受?一个矛盾的、难以回避的问题就由此诞生了。

  我们的教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看看共性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迹,坎坷磨难丛生,面对困难,是彷徨、退却还是迎难而上、奋争到底?也许本文的主人公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硬汉,看他是如何战胜重重困难的。

  二、作家作品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作家, 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因写一战后青年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而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 195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海明威担任《星报》见习记者。严格的新闻写作训练,为形成他简洁、明快、活泼的写作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明威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永别了, 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1952 年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出版,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

  三、感知文本

  1.一读,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梳理情节。

  明确:

出海捕获马林鱼

途中的五次搏斗

  归航回到海岸

  2.二读,概括梳理“途中五次搏斗”。

  明确:

  ①用鱼叉杀死鲭鲨

  ②用刀子杀死星鲨

  ③用刀子杀死犁头鲨

  ④用短棍击退星鲨

  ⑤用舵把劈打群鲨

  四、三读,分析形象

  教师引导,结合本课实际,提出结合文本特征的小说人物鉴赏角度,从而为学生提供解读小说人物形象的抓手。

  1.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讨论、明确:坚毅、智慧、勇敢,“硬汉”性格。

  2.根据典型细节,分析人物性格。

  精读:

  第一条鲭鲨出现时:“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 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 ”

  讨论、明确:

  鲨鱼的迅猛、不羁,暗中衬托老人的勇敢。

  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也没有多少形容词,但鲨鱼来势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它鲜明地体现了海明威的文字特点,如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等。

  第二次出现两条星鲨时:

  “两条鲨鱼一道儿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最近的一条张开大嘴插进死鱼的银白色的肚皮时,他把短棍高高地举起,使劲捶下,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去的时候, 他又朝它的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讨论、明确:

  经验丰富、机智、勇敢、沉着。

  这里所写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多用动词, 鲜明生动。它将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这些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这种感情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 蕴涵在自然的行文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显示了海明威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3.根据内心独白,分析人物性格。

  精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讨论、明确:

  内心独白:自豪、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 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即使形体倒下,可意志永远不屈!

  五、主旨深探,提升思想

  在你看来,桑迪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讨论、明确(略)

  【作业布置】

  海明威的小说,叙述直截了当,对话鲜明生动,句子洗练。请同学们在课下再读文本,细细体会他的语言特点。

  (备注:为节约文字,仅呈现教学设计主体部分,案源《学语文》2015 年第 6 期)

  对上面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的设置看,由作者到情节,到人物形象分析,再到主旨,是典型的流水线式设计。而问题是,每篇文本都有自己的个性,《老人与海》这样的文本个性尤其突出,千篇一律的教学流程有能力全面呈现这篇小说的魅力吗?同时,学生的主体性是应该得到尊重的,我们怎么向学生解释清楚他们阅读这篇小说时所产生的困惑呢?因此,这种无差异的共性化教学设计,显然是难以把课堂的个性化魅力展示出来的。

  从教学流程的重点看,有浓厚的“情节”情结。检索其他教学资源,不少教学设计还专门采取列表形式,把每一次鲨鱼的进攻、每一次老人的搏斗以及每一次马林鱼的损耗都罗列得清清楚楚,然后详加分析和讨论。试问,每一篇小说(包括《老人与海》)都一定是靠情节的波澜起伏取胜吗?这是在分析小说的情节还是在提取相关的信息呢?即便把这些信息全面而精准地筛选出来,究竟又有多大的意义?鲨鱼的每一次进攻难道都有特别的寓意吗?

  从文本鉴赏的方法看,存在鉴赏方法与文本实际不相匹配的问题。正如用诗歌的理论无法深入探究散文之美一样,用中国传统小说的鉴赏模式,也无法真正领略西方经典小说的魅力。实际上,《老人与海》不仅对中国学生来说是风格迥异的文本,实际上当年海明威在“冰山原则”理论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即便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新潮流。只不过因为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学背景的差异,西方人很快接受了这种风格并表示高度认同,而中国读者(尤其青年学生)时至今日,依然对这个经典文本表现出深深的隔膜。而我们共性化的教学设计,就是看不到《老人与海》的独特性,依然习惯用分析常规小说的手段来分析鉴赏非常规的小说,因此就很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和审美的隔膜。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对这篇文本由隔膜走向理解,由理解走向高度认同并能深度鉴赏。

  从教学的预设看,研习之前其实已经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真实表达阅读体验的权力。因为,从真实的阅读感受出发,学生可能会觉得《老人与海》不是那么有趣的,比如说文本中写鲨鱼的几次进攻,比如说桑地亚哥絮絮叨叨的心理独白,都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耐心才能读下去。对此,很多教师不敢正视这一点,甚至刻意回避这一点。我们的教学逻辑是,诺奖作品怎么能是无趣的呢?于是挟获诺奖之威名,把小说的种种好、种种妙先定下结论,在此前提下,再进行所谓的文本分析和鉴赏。这样的教学,我们无法尊重到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悄然失落,他们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不知转过多少道的权威结论,我们引以为宝贵的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就这样被抹杀于无形。这样的课堂,无论表面的探讨多么热闹,在本质上也依然充满了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简单粗暴。

  基于上述分析,教学结果是显见的,教学任务看似完成,而学生困惑仍在。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也好,文本分析也好,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不唯上,不盲从,从实际审美体验出发,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设计出符合文本个性的教学方案,这才是语文教育者所应追求的。就《老人与海》来说,它所体现的高度简约的创作风格正是该文本的独特魅力;而作品声誉之大与学生阅读感受之间的巨大落差,又是我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就《老人与海》的教学而言,消除学生与经典名著之间的理解鸿沟,跨越阅读障碍,正是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所在。

  正视经典文本与阅读感受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是文本分析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学艺术的逻辑归宿。基于此,我们不妨对《老人与海》的教学再做以下设计:

  一、定位教材,找准切口

  《老人与海》是世界名著,也是中国学生了解西方文学的经典样本。因此,教学必须从样本的独特性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其独特性,接受其独特性,认同欣赏其独特性,是评估《老人与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拟以小说主旨(勇气尊严)和创作理论(冰山原则)两个角度为切入口。

  二、正视问题,导入新课

  1.课堂调查:同学们喜欢《老人与海》吗?引出真实的阅读感受。在多轮次的调查中,存在一个有趣现象:学生不敢对经典文本表达异见,在教师一再鼓励下,才会大胆说出真实感受。

  2.问题提出:《老人与海》是同学们需要耐心才能坚持读下去的小说,可是,海明威却凭借这部小说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且诺奖评审委员会予以该小说高度评价。1958年《老人与海》被拍成同名电影。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48小时内曾卖出530万本,销量排名第一。

  3.问题延伸:是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出错了吗?没有。是诺奖评审委员会的鉴赏水准出现偏差了吗?没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三、问题引导,分析鉴赏

  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从文本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引领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导向深入:

  诺奖委员会曾指出“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海明威也曾自我评价说“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由此可见,这篇小说不仅想表达“勇气、尊严”这个主题,而且是想把“勇气、尊严”的主题凸显至极致。从这样的创作意图出发,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作者海明威的身份,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在一场主题为“勇气、尊严”的历险之旅中,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是少年、壮年,还是老人呢?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老人,且最好有伤病。

  2.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是什么职业或身份,比如帝王将相,学者文人,还是草根平民?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草根平民。

  3.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有一支强大的团队还是孤身一人、单枪匹马?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希望他孤身一人,单枪匹马。我们希望他一个人去完成历险。

  4.你希望故事在哪里发生,比如繁华城市还是荒漠海洋?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荒漠海洋。一旦陷入绝境,将没有后援力量的支持,一切只能靠自己。理解桑地亚哥被设计为渔夫以及出海捕鱼的合理性。

  5.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诸事顺利还是诸事不顺?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诸事顺利,是基于现实社会人类普遍的同情心;从文学设计的角度,我们希望主角诸事不顺。理解桑迪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的合理性,从而理解桑地亚哥在小说中的出场就具悲怆意味,具有神圣的仪式感。

  6.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带着精良的设备出海捕鱼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不希望。希望他能以最简陋的甚至最原始的装备来对抗一切困难。

  7.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捕到怎样的一条鱼,15磅,1500磅,15000磅?为什么?假设鱼的重量不同,但是经济价值都是相同的。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1500磅是比较理想的重量。太小,不具备视觉的冲击性;太大,有违小说的真实性。1500磅,具备视觉的冲击性,且可能是小船最大承重量。如此设计,情节饱满,充满张力。

  8.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是遭遇狂风骤雨还是鲨鱼袭击呢?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还是鲨鱼袭击比较好。鲨鱼袭击,更具视觉效果;狂风骤雨可能只是一时的,而鲨鱼袭击可以是单个袭击,可以是成群结队的,可以是接二连三的,甚至还可以是无止无休的;与狂风骤雨的搏杀容易联想到人在天地自然面前的渺小,而与鲨鱼的搏杀很容易激发和展示出人的本能的野性的力量。

  9.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心态是积极乐观的还是孤独悲伤的?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希望他是孤独悲伤的。鲨鱼袭击,是外在的挑战;孤独悲伤,是心灵的无助。小说从内外两境将英雄主角逼入困境,以凸显其尊严的极致。大量的心理独白,正是孤独到极致的表现,“寂寞是多么的无敌”。理解小说中大量的心理描写的合理性。

  10.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在归来之后是精力充沛还是精疲力竭?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精疲力竭。我们塑造的是人的形象,而不是神的形象。即便是神,也还有疲累的时候。理解小说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须要遵循真实性原则。

  11.你希望你的英雄主角有鲜明的阶层属性,比如强调他的贫穷生活,乃是上层阶级的压迫造成的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为确保主题的集中纯粹,不望强调他的阶层属性。内涵越小,适合的外延越大。人物与情节设计的集中纯粹,为《老人与海》整体的巨大象征与寓言色彩提供了理解空间。

  12.你认为你的英雄主角此次历险之旅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此问意在将学生引导至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关于勇气,关于尊严,请同学们展开自由的讨论。

  四、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阅读《老人与海》的其余章节,写篇作文,探究桑地亚哥形象。

  (备注:为节约文字,仅呈现教学设计主体部分)

 

  上面的设计,放弃了常规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经典文本与阅读感受之间的具体矛盾为出发点,承认文本的独特性,尊重学生实际的阅读体验,在一个个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体会去分析小说的构思之妙。整个教学流程,可以说学生是带着极大的困惑进入文本的,又是带着理解的欢愉走出文本的。一进一出之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培养,审美建构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时候,本来隔膜的异域小说,便不再那么高冷。海明威也好,桑地亚哥也好,冰山原则也好,也终于慢慢地变得清晰起来。我们终于意识到,哇,《老人与海》原来是这么写出来的。我们终于意识到,传统小说艺术设计的繁复固然不失为一种艺术之美,海明威高度简约的创作,不也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吗?通过基于文本个性化和体现执教者个性魅力的教学设计,理解鉴赏的隔膜不再,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一次愉悦的跨文化交流。

  有时候,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使命,包括它的魅力,不正体现在这里吗?

 

  参考文献:

孙绍振《名作细读》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

王先霈《文学理论导引》

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美]《冲突与悬念》

安德鲁·考恩[英]《写小说的艺术》

E·M·福斯特[英]《小说面面观》

《学语文》2015年第6期

《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9期

(陈世宏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09 14:31:2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