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三期>刍荛之论

教诲哺育之功

高一文(2) 易鑫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古语也有:“教不严,师之惰。”师者自然要讲特色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做一位严师,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稚子尚幼之时,不加以约束,孩子不知“方圆”,也就无以成人,只有严格管教,方可出高徒。

  初唐时的大书法家虞世南,曾被唐太宗夸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精通其中一种,就可成为名臣,而虞世南却兼备五者之长。”虞世南有一个徒弟叫褚遂良,学书进步很快,许多人去追捧他,他也沾沾自喜,便去问虞世南:“我的字能否与智永前辈相比?”虞说:“智永学书四十年不下楼,退笔成冢,只有他的祖先王羲之才能和他相比。”褚遂良又去投奔魏征,魏征写给他十六个大字:“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扬己之长,克己之短。”褚遂良深受教益,随后努力不辍,成为初唐著名书家,这与两位老师的教诲有很大关系。

  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国文老师袁老师,对他的学生要求极高,即使学生的作文已成全校第二名,可还是经常被老师打不及格。不难理解,有严师的鞭策和引导,才使得毛泽东日后在写作上显示出高超的水平。同样的道理,有了朗平教练的严格要求,才有了她的女孩子们的辉煌成就。可见,师者,使人明志,促人成就功业。

  师,使人得悟明志。无论是怎样的教育总是在约束、框架、规矩内进行,而如此做法为的正是在孩子脱离管教的时候,能够迅速适应且形成自我约束管理,在一个松散无边框的世界中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在生活中体味感受,在世界中饱尝滋味,既而在生命中得悟明志。

   “严师出高徒”的古话是不无道理的,严格管教的不只是老师亦可以是生活,生活的教育是在以后。而回顾过去,在儿时启迪我们的,在幼时亲炙我们的,在我们迷茫时给我们指引方向、指点迷津的正是他们——老师。在那之前,生活还没撞痛我们,还没开始教育我们,我们还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敢于做梦。春风拂面三尺,笑语盈盈。亲炙入耳三分,得益芸芸。最该庆幸的事莫过于最好的年纪里遇到一位严师。

  生存活命,即为生活。教诲哺育,即为教育。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08 15:05:47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