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背包,丈量基层治理的深度
——全军乡“背包式宣讲”破解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大别山深处,田垄蜿蜒、院坝相连。一群带着帆布背包的身影,踏着晨露、迎着晚霞,行走在金寨县全军乡的乡间小道上。背包里面整齐叠放着政策明白纸、维修工具和记满诉求的笔记本——这是全军乡今年7月响应“理响金寨”理论宣讲品牌建设要求,依托“个十百千万”工程推出的“背包式宣讲”志愿服务队。作为金寨县全域化立体式宣讲体系的重要组成,他们不设讲台、不搞形式,用脚步丈量民情,把政策、服务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成为金寨基层治理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田垄当课堂,政策宣讲解“困惑”
不设讲台,田垄就是课堂;不搞形式,唠嗑就是宣讲。熊家河村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一场“广场宣讲”正热闹开讲。“大姐,医保连续缴费,看病报销没有等待期,缴了医保,往后看病能少花钱。”村妇女主任、首批宣讲员沈庭慧用直白的乡音把政策讲得透彻,村民傲培凤笑着回应:“你们当面讲得明白,咱农村人消息不灵通,就怕看不懂政策、享不到福利,你们这样的宣讲太好啦!”
凭着丰富的基层经验,沈庭慧成了宣讲团里的“定心丸”。得知村民邓玉娥三胎生四子,对三孩5000元补助政策心存疑问,不确定自家是否符合条件,沈庭慧主动上门宣讲。“大姐,你听我跟你说,补助是按‘孩次’算,你第三胎是第四个孩子,不符合政策要求。”她坐在邓玉娥家的院坝里,指着政策明白纸上的条款逐条解读,还拿出同类案例细细说明,彻底解开了邓玉娥的心头疙瘩:“听你这么一说我就彻底明白了。”
70多岁的何全义老人凑在人群里听得认真,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政策明白纸。“年龄大了眼一花,政策文件上的字认不全,孩子又在外打工,有啥不明白的没人问。”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感慨,“宣讲员用大白话把参保、报销这些事儿说透,心里亮堂多了,现在村里有宣讲我都第一个来,还帮邻居捎带着问问题。”
除了热闹的广场宣讲,走村入户的“一对一”贴心讲解更显温情。“程队长,又去农户家宣讲啊?”“趁着农闲,跟乡亲们唠唠医保和森林防火政策。”近日,市公安局驻全军村工作队副队长程栋拎着印有“‘理响金寨’背包式宣讲全军乡宣讲员”的背包踏上宣讲路。这位高大壮实、面容憨厚的汉子,被乡村干部打趣“长着一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脸”。作为乡村宣讲员的一员,他每月开展六七次宣讲,累计已近30场。
宣讲路上,程栋最难忘的是帮扶学子胡远翔。去年6月走访时,他得知这个刚考上北京化工大学的孩子,父亲患白血病卧床,母亲打零工支撑全家,当即发动同事亲友捐款,还对接六安开发区爱心企业,为孩子争取到每年1万元助学金直至毕业。“宣讲不只是传政策,更要解难题。”程栋的背包里,除了政策文件,总带着一个泛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乡亲们的急难愁盼,既有需要协调解决的大事,也有柴米油盐的琐事。
为让宣讲精准对接需求,全军乡建立周例会机制,每周一下午总结成效、梳理问题,结合乡村阶段性重点工作部署宣讲内容。“农忙讲农技、医保缴费期讲报销政策、防火季讲安全,让宣讲跟着重点走、贴着群众转。”乡党委副书记金宗鑫介绍,全乡组建7支50余人宣讲队,成员涵盖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业务骨干等,以“移动课堂”形式覆盖全乡6个村,累计发放“明白纸”2000余份,解答咨询500余人次。
背包藏工具,便民服务暖“民心”
记者采访的当天,正巧赶上全军村73岁的朱继秀老人家水龙头漏水。老人和老伴在家居住,儿子媳妇常年在外打工,遇到家里的维修活儿总有些力不从心。“小杨,快帮我看看水龙头,漏得厉害!”见到宣讲员杨宝安,朱继秀连忙迎上前求助。
杨宝安二话不说从背包里掏出扳手、螺丝刀,袖子卷到胳膊肘,蹲在灶台旁麻利检修,手上很快沾了水垢。几分钟就把漏水的接口拧牢,他还顺手帮老人检查了其他水管和阀门。“上次正看着电视没电了,我打个电话,他骑着电动车10分钟就到了,浑身是汗还笑着说‘没事,您放心’。”老人拉着杨宝安的手,满脸欣慰地连连道谢,“现在家里没电了、漏气了、水管坏了,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找杨宝安,他是个好孩子,随叫随到,比自己家孩子还靠谱!”
杨宝安的背包里,除了维修工具,还整齐放着一套备用灯泡和绝缘胶带——这是“理响金寨”背包式宣讲标配的“解难题”工具,与宣传资料“送政策”、工作笔记“记愿景”共同构成背包核心内容。今年7月,70多岁的独居老人吴昌平家电线烧断,老式铝芯线本就易损,老人既不懂维修,也不敢爬高,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找宣讲员杨宝安。拨通村部电话说明情况后,20多岁的小伙子10分钟就赶到现场,顶着炎热排查线路、更换破损电线,忙活半个多小时后恢复供电,而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小伙子,辛苦你了,这点钱你拿着买水喝。”老人过意不去,硬要塞给他50元辛苦费。杨宝安笑着推辞道:“大爷,年轻人会自己动手,你们孩子不在身边,伸伸手帮点忙是应该的,我们心里也开心。”
宣讲员的便民服务,不止于修修补补的技术活,更藏着对乡亲们柴米油盐的牵挂。和杨宝安一样,程栋的背包里也装着乡亲们的“生活清单”,他的笔记本上除了政策要点,还密密麻麻记着“张大妈家10斤土鸡蛋”“李大爷家2只土鸡”这类琐事——他还是乡亲们贴心的“带货郎”。每次入户宣讲,聊完政策后,他总会多问一句“家里有没有要卖的土特产”,把乡亲们想变卖的农产品一一记下,返程回城时,后备箱总能被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农产品塞满。回到城区后,他便通过社交平台联络买家,帮老乡们把“田间货”变成“活现金”。“举手之劳的事,既帮乡亲们多了条增收路,又让城里人吃到放心农产品,一举两得。”他憨厚一笑,笔记本上的字迹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却清晰记录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采访途中,宣讲员与群众的亲昵情谊令人动容。乡间小路上,村民们见到宣讲员就主动打招呼、拉家常,熟络得像见自家孩子。金寨县委党校驻全军村工作队队员王丹丹,也是“背包式宣讲”的首批宣讲员。从第八批驻村工作队队员接续到第九批,她已在村里扎根5年。路过脱贫户柯其报家,远远就看到他瘫痪在轮椅上的老伴,用不太流利的乡音热情打招呼。王丹丹快步上前,俯身为老人擦去轮椅上的灰尘,轻声询问身体状况和饮食起居。“帮不了大忙,就多来嘘寒问暖,陪老人说说话,把老人照顾好,让他们的子女在外放心打拼。”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宣讲员的初心。
笔尖记诉求,矛盾化解固“根基”
“爷爷,你反映的路灯问题,村里这两天就安排安装,到时候亮灯了,你晚上出门也安全。”熊家河村宣讲员田钊拿着“心愿笔记本”,向村民何全义反馈进度。这本封面磨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增加垃圾桶”“修补水泥路”等诉求,每一条后面都画着“已办结”“跟进中”的标记——这正是背包“记愿景”功能的生动体现,记录的诉求将梳理上报乡镇政府逐一“销账”。
这种“背包式宣讲”对于基层治理的意义在哪里?既是熊家河村村支书、又是宣讲员的蔡先军,向我们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作为他对记者的回答:今年8月,他在西楼村民组宣讲走访时发现,村里多数农户已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唯独一户因邻里关系不睦,通路需占用邻居部分土地而受阻,导致到家门口的路堵在“最后一公里”,成了隐藏在群众间的矛盾症结。
“咱农村人不爱说‘大诉求’,但路没通、水漏了、邻里闹别扭,这些‘小事’就是心头的‘大事’。”蔡先军说,了解诉求后,他第一时间向乡项目办反映,将该路段纳入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范围。10月3日国庆假期,他放弃休息蹲守现场,揣着两个馒头蹲在田埂上,一边给不让修路的邻居递水,一边劝说“路通了,日子才能更顺,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和气才生财”。他一边协调土地置换,一边为涉及农户争取合理补偿,最终解开了邻居心结,让困扰许久的“户户通”得以贯通。“基层治理的关键,就是把群众没说出口的诉求听进去,把藏在心里的疙瘩解开。”蔡先军感慨,宣讲不是单向传声,而是俯身倾听的过程,顺着群众诉求找问题、解矛盾,才能让基层更和谐、治理更高效。
全军乡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宣讲员接单”闭环机制,能现场解决的当即处置,复杂诉求汇总上报并明确时限。自“背包式宣讲”开展以来,全乡收集群众建议与“微心愿”56条,涵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办结47条,办结率83.9%,其余9条均做好解释答复。
为让服务持续走深走实,陪同采访的乡宣传、统战委员程有发告诉记者,全军乡正在考虑将宣讲纳入志愿服务时长统计和干部年终绩效考核挂钩等激励机制,同时动态更新“背包物资清单”,吸纳医疗、农技等专业人才加入,推动宣讲服务常态化、规范化。
一只背包,装着政策温度,载着民生期盼,架起党群“连心桥”。在全军乡,“背包式宣讲”早已超越“传声”本意,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移动细胞”——它以“行走的治理单元”形式,用“脚底板”摸清民情,用“心贴心”化解矛盾,用“实打实”办好实事。这抹穿梭在田垄间的“背包红”,正是金寨县打造“理响金寨”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缩影。随着2025年全县23个乡镇全覆盖目标的推进,这一实践正印证着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俯下身、迈开步、办实事”的细节里,为全市乡村治理提供可感、可学、可复制的鲜活样本。(本报记者 杨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