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青春之花 沃野绽放
——从“青创农场”项目看“青年创客”们的行与思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5-06 09:16:34 【字体: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我们采取的这种‘一稻两虾’模式,无论是虾苗产量还是成品虾产量都更高,亩均效益也高出1000元至2000元不等。”谈到稻田养虾,霍邱县“90后”青年薛业静头头是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六安是革命老区,亟需聚力青年人才建功乡村振兴。为此,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打造“青创农场”项目,引领“青年创客”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为梦出发,返乡扎根泥土做“创客”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薛业静放弃出国免试读博的机会,毅然回乡创业。他尝试解决传统农业模式单一、效益偏低等问题,探索科学化稻虾种养体系。8年来,薛业静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累计申报专利24项,目前已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开展技术培训1000多人次,免费服务养殖面积超10万亩,创社会效益10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200余户群众实现增收。他本人先后荣获“大国农匠”“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称号。

  薛业静的经历是我市农村创业青年的缩影。近年来,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我市的乡镇农村、田间地头,出现了不少年轻的农业创客身影,他们从大城市归来,既会开轿车也会操作农业机械,既能戴眼镜也能戴草帽,不仅关注土地墒情也盯着线上销售,成为了乡村振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挂面、鸡蛋、鲜桃、莲藕、茶叶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架到电商平台,随着一场场直播活动的开展,一车车农产品从金安区的乡村销往大江南北。而这支直播团队的负责人正是金安区“90后”创业青年胡亮亮。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电商基础差、起步晚、模式形式单一、专业垂直性差,较难实现产业一体化。如何整合发展出更适合金安乡村的电商发展模式是我经常思考的课题。”边创业,边摸索,边总结,于是,胡亮亮带领团队打造了“金美好物”区域品牌,又逐步探索发展了“乡村派”“十里果香”等具有鲜明在地文化属性的公用品牌,通过品牌和落地化的乡村运营,整合金安区各村、镇的优质农产品,帮助涉农村社、企业树立全产业链的生产概念,根据不同产品特点提供各具特色的包装、宣传和销售服务,实现了农产品优质资源的最优整合和高质量的乡村经营。

  在品牌和文化创意赋能下,胡亮亮团队的业绩也逐年增加,从无中生有到硕果累累,累计销售额达到3600多万元,带动30人就业和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200多家经营主体产品销售。他们以独特的设计产品包装近百种,策划运营乡村农旅活动200多场,制作的各类短视频观看量近亿人次,在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刮起了一阵“金安风”。

  “我们的团队由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16个人,再到如今的60多人,全部是大学毕业生,其中还有‘海归’。”胡亮亮说,“这几年自己收获了很多,看到家乡越变越好,内心充满自豪。”

  记者从团市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40周岁以下领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青年创客”1181人,这些涉农“青年创客”不少都接受过高等学历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善于发展高效优质农产品,不仅拓展了乡村产业,也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

  情感孤寂,创业路上亟需“多多关照”

  有知识、有梦想、有活力的青年人入乡、回乡创业,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旅程,一方面广袤乡村大地蕴藏无限机遇,能大显身手,创造财富;另一方面“青年创客”饱含浓浓“乡愁”,对家乡的眷念,对亲情的守护,使得“青年创客”们愿意回报家乡,和家乡一起成长。然而,创业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有的时候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孤独”。

  2016年,“90后”青年刘波跟着霍山石斛非遗传承人何祥林种起仿野生霍山石斛。从霍山县诸佛庵镇三河村的种植基地白手起家,一路走来,他克服硬件、种苗、肥料、技术等难题,创办的安徽极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石斛种植企业,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刚开始一窍不通,后来逐步摸到了门道。”刘波表示,无数个夜晚,他都边学习,边思考,怎样才能在石斛产业蹚出路子,干出样子,而这种孤独是必须一个人承受的。

  创业青年潘磊是裕安区苏埠镇黄莲村人,2016年以前,他在江苏常熟经营一家包装厂。后来在村“两委”的主动联系下开始返乡创业,于2017年9月份创办创富农业种养农场。与大城市的热闹繁华相比,对于潘磊来说,农村多了些许寂静,特别是农场走向正规后,有的时候突然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说说知心话。

  “因为一直在外地,朋友都在那边,回到家乡后,突然发现还真有点不适应。”潘磊表示,老家的年轻人大多已经外出,孩子们也在外地求学,留下的都是老人,农村已经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样子。

  除了情感上的“孤独”,创业青年还不得不面临乡村创业氛围不浓、公共服务不够完善、产品销售缺少助力等难题。

  “最为突出的表现为群众‘冷眼看’、乡村‘不热情’、政策‘不倾斜’这三种现象。”团市委副书记杜明星告诉记者,考入大学跳出农门是农村群众的一件大喜事,然而青年大学生毕业后返回农村当“泥腿子”创业,一些群众认为是其没本事,对其创业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特别是在创业艰难或受挫的时候,还存在冷嘲热讽现象,这让不少有返乡创业想法的青年望而止步。其次,青年返乡创业,特别是“创一代”,初始规模都比较小,资金投入也不多,乡村两级对其普遍关注不够、服务不到。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县两级涉农支持政策中,很少有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接支持、扶苗举措,初创期的“青年创客”“门可罗雀”,资金基本靠家庭积累,市场全靠个人闯荡。

  多方努力,留住青年安心兴农业

  涉农创业青年是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潜力股”,下大力气引育留用“青年创客”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角度来看都意义重大。如何“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塑品牌”?亟需多方共同努力。

  4月26日下午,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的一场青年建功乡村振兴情况调研座谈会如期举行。团市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部分县区优秀青年创业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青年创业大计。其实早在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便将“青年建功乡村振兴”选题列入2024年工作要点,并于4月23日至24日开展了专题调研。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小庆坦言,自己在乡村振兴领域工作了好几年,经常与“青年创客”们打交道,发现乡村普遍存在引进难、留人难、保障难问题,市乡村振兴局将着力搭建建功平台,用心提供保障服务,切实让青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一展身手、大有作为。

  据团市委书记罗伟伟介绍,依托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平台,42家市直单位参与审议通过了《六安市“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新青年计划”行动方案工作任务清单》,从狠抓组织建设、资源整合、政策支持、平台搭建和人才招引方面着手,助推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推进青春建功乡村振兴工作。并且,团市委已牵头梳理多部门现有扶持政策形成了涉农创业“一本通”并实时更新,力争当好创业青年工具书和小帮手。

  市直部门联动,各县区也不甘落后。舒城县出台《舒城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全方位做好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工作;霍山县对全县“新农人”开展摸排调研,依托“豆芽之家”基地,面向“新农人”开展交流互助活动,深化民宿产业,创建“青宿联盟”;叶集区积极联系推动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等高校涉农专业与青年创业项目双向奔赴,实现资源互补、携手发展的良性互动……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培育市级“青创农场”数量180家,2024年计划新增“青创农场”60家。

  “我们将持续擦亮‘青创农场’品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罗伟伟表示,共青团天然的使命就是要在服务青年中发挥各级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下一步,团市委将以“乡村振兴新青年计划”为抓手,在政策扶持、品牌建设、典型选树、宣传氛围等方面,持续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团结引领更多青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同时,主动帮助对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为“青创农场”项目提供发展资金、技术培训、扩展供销渠道,让创业青年在乡村“留得住”“安下心”。

  记者感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这片广袤的皖西大地上,大学毕业生曾经“跳龙门”,如今又“归农门”,这是大势所趋,亦是希望所在。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而六安乡村也正成为返乡创业的热土之一。这些返乡大学毕业生具备现代科技、金融、管理、营销等专业知识,只有将自身专业技能和乡村振兴及现代农业相结合,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回到农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在乡村振兴战场上书写无悔青春。(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