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用好财政力量 书写为民答卷——我市奋楫扬帆走稳财政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杨庆云 来源:皖西日报社 发布时间:2024-04-22 08:38:14 【字体:

      财政,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近年来,六安财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效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定不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全市财政人的共同努力下,市财政管理工作2021—2023年连续三年获省政府表彰激励,2023年被授予“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生财有道”,收支实现量质齐升
  做大收入蛋糕是财政工作的“基本功”。
  全市财政发展步履坚实,硕果累累,收支规模连创新高。收入方面,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6亿元、增长7.7%,增幅高于年初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导向,深入谋划项目,密切对上汇报,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61.1亿元,较上年增加60亿元。支出方面,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8.9亿元,增长15.3%,增幅全省第1,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其中教育支出105.1亿元,增长7.9%;科技支出9.9亿元,增长6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3亿元,增长16.2%;住房保障支出14.2亿元,增长33.8%;农林水支出103.9亿元,增长5.4%。
  一串串数字,见证着我市财政工作取得的沉甸甸的成绩。一年来,在财政部门的努力下,全市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攀升,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用财有方”,服务发展更有力度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有力支撑。
  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帮扶企业纾困解难,切实巩固提升经济回稳向好态势。一是聚焦经营主体减负担稳预期。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费优惠政策,2023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0.5亿元。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2023年全市政银担业务规模达100.6亿元、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69%。建立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和资金“一键直达”机制,已兑付惠企资金10.49亿元。二是聚焦扩大内需稳投资促消费。2023年新增政府专项债券69.9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快速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71个重大项目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总投资规模超过595亿元。统筹38.26亿元支持64个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强动能优结构。2023年市级安排5亿元,支持工业、科技等领域市场主体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市级累计出资21.2亿元设立母基金,已设立市场化子基金13支、独资子基金1支,投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39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42.56亿元。
“理财有效”,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人民财政为人民,民生福祉是财政的重点保障领域。
  一年来,全市财政部门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公共财政理念,2023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527.6亿元,增长16.3%,连续五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5%以上。一是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强化财政保障,2023年全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到22.1亿元,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获评省优秀等次。围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产业发展支出占比73.8%。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15.24亿元,占比17.8%,超规定标准8.2个百分点。筹集14.49亿元支持新建50万亩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安全基础。二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修订《六安市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总规模由2亿元增长到2.4亿元,连续10年生态补偿指数达标。统筹资金33.15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成功申报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和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亿元。三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2023年下达县区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6亿元,较上年增加1.49亿元,并向困难地区倾斜,着力增强县区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皖北振兴发展、合肥经济圈、开发园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福利普惠度显著提高……扫描一项项财政账单,“钱袋子”里的民生情怀充分凸显,不仅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也助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铿锵步伐。
“管财有力”,财政管理有力有序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要精打细算、节用为民。
  在预算制度改革上持续深化,狠抓财政改革,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一是零基预算改革全面破题。编制2023年预算起,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预算一年一定,打破基数依赖和支出固化格局,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市政府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市级财政投入政策的通知》,取消市级设立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条款24项,整合设立农业、工业科技、文旅、服务业4项,由牵头部门建立“赛马”机制。二是规范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从50万元以上项目逐步拓展至所有项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管理从个别试点逐步覆盖至所有部门,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编制、同步审核、同步批复下达。2023年以六安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样本,制定安徽省《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六安市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三是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习惯过“紧日子”思想,2024年2月市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习惯过紧日子的若干举措》,从预算编制、执行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管控措施,2021年以来通过预算编制、执行累计压减单位一般性支出5.31亿元。严控新增财政支出,2024年4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工作的通知》,未通过财政论证的,一律不得安排预算资金。建立财政资金定期清理机制,2023年收回基本支出结余等各类资金1.78亿元,统筹用于“三保”等重点急需领域。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财政系统将牢牢把握财政“管家、保障、服务”职能定位,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的要求,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继续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