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林伯襄:从金寨走出来的教育家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8-03 09:49:42 【字体:

  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林伯襄被任命为河南省教育司科长。在河南省议长陈善同的推荐支持下,倡导效法欧美,引进西学,谋求富国利民的良方,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1912年4月29日,林伯襄与林维镐、王敬芳、王印川等九人联名在《大中华报》发表“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的倡议,各方群起响应。随后,经河南省都督张镇芳提议,河南省临时议会决定,立即筹办一所主学外语、以派遣赴欧美留学生为主的预备学校。

  在当时的河南教育界,林伯襄以诚信笃实著称,他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经河南省议长陈善同举荐,他被任命为“预校”第一任校长。择定开封铁塔以南,历代河南乡试重地“河南贡院”东半部为校址。林伯襄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建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开放式大学,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

  林伯襄上任不到月余,便发布《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首届设英文科两班,招录体肢健全、语数成绩优异的12至16岁高小毕业生,毕业后择优公费派往欧美各国大学留学,或升学或任教。实际招生140人,超出预计招生人数,最后只得分为三个班。原本担心招不来学生的林校长欣喜地发现,渴望新学的报名者积极踊跃,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大有人在。9月下旬,首届140名新生入学,这所中国近代史上全新的学校在开封古城正式诞生了!

  河南留学欧美预校开始确定的学制是4年,后来参照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制改为5年。因为这种学校当年在国内很少,教学无模式可循,学校的教育主要以西方教育为蓝本。课程设置摆脱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窠臼,外语教学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外语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0%,西洋史、地理、数学、化学等课程皆用外文原版授课,学生均能用外语会话、作文等。

  当年,全国共有3所此类高校,另两所分别是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和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并列为全国留学生培训基地,成为培养出国留学生的摇篮。

  冯玉祥继任河南省主席后,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的财产中拨出专款作为创办大学的筹备基金。经河南省议会讨论,决定将学校定名为“中州大学”,委派张鸿烈为筹办专员,随后,正式任命张鸿烈为中州大学校长,以林伯襄创办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州大学。

  1923年3月,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宣告正式成立,设文、理两科,张鸿烈任校长,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的支持下,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1930年8月,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张仲鲁任校长,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信阳、南阳、洛阳、西安、宝鸡等地,虽然图书、资料及仪器损失严重,但仍办学不辍。

  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著名教育家于右任题写校名,自此办学经费有了保障,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后经历次变故,于1984年5月确立校名为河南大学,学校由当时的师范院校重新转变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百年岁月的磨砺,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河南大学锻造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铸就了宠辱不惊、沉着稳重的办学风格,成为巍然屹立于当今中国大学之林中的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现代大学。

  河南大学精神的形成,不仅归功于历史岁月的千锤百炼,更归功于林伯襄等诸位先贤在艰难环境中的筚路蓝缕、敢为人先。

  林伯襄的一生,从事教育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他自己特点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他办教育是以强国为目的,以爱国主义作为教育思想基础。二是重视教师的作用。他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他说:“办学就要办得有个名堂,没有好的教习,学生能学到什么?”为了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付出了巨大心血。三是教学内容力求新颖实用。四是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中)(胡遵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