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大别山里的“赤色邮政局”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7-30 08:41:49 【字体:

  即便现代社会通讯发达,书信日渐淡出大家的生活,但是来到金寨县汤家汇的外地游客,很多人仍喜欢在此邮寄出一封书信,留存一份特殊的“赤色”邮戳卡。

  “赤色邮戳”,是革命战争时期赤色邮政事业的见证,也是全国苏区红色邮政机构留下的唯一印记。

  位于汤家汇老街上的赤城县邮政局旧址,原是徐氏宗祠,是一座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宗祠。这个邮局是安徽境内第一个苏区邮政机构,也是根据地最早建立的邮政机构之一。在1998年和2006年,先后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苏维埃政府设立的邮政局旧址之一。在当地,群众都亲切称之为“大别山里的赤色邮局”。

  1929年5月,立夏节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开始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初,商南集镇汤家汇成为商城苏区的领导中心,商城县赤色邮政局应运而生,就设在徐氏祠内。当时邮政局由汪局长负责,其妻协助工作,下设7个邮政支局,每个支局均配有统一的插信布袋、邮戳、公章,主要办理苏区文件、信函寄递业务。其主要任务是担负鄂、豫、皖苏区红军通信、民间通信及秘密为20多个地下党组织传递信函。

  “该邮局在当时主要依靠铺递哨传递邮件。”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金寨县档案馆馆长胡遵远详细介绍道,对外以开药店为名,秘密进行邮递工作,寄递时对上暗号寄信,对不上暗号卖药。赤色邮局信件传递方式也采取多种形式:苏区与白区地下党组织之间的信件,一般由交通员化装秘密专送,很多信件都是放在衣服、帽子、鞋子的夹层里,或者搓成很细的纸捻子缠到绳子里这种方式传递。重要的、特殊的信件除了采取秘密方式外,还派武装人员护送,绕过敌人封锁线,尽量避免与敌人发生冲突。其机构设置、业务分工、信件交换等制度科学合理,为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征取得伟大胜利,革命一天天高涨,苏区一天天发展,苏区一天天巩固,红军扩大……”在赤色邮局里,收藏着两封宝贵的红军家信影印本。1932年,苏家埠战役大捷后,11师主力回师豫东南根据地苏城地区汤家汇,5月28日晚,31团1营1连战士卢炳银写信回家报捷。7月2日,卢炳银又从前线给父亲寄了家书。据介绍,革命时期斗争艰巨而残酷,红军战士留下的家书十分罕见,这两封家书现在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目前信件收藏于六安市皖西革命烈士陵园。

  在赤色邮局,当时对现役红军指战员及家属无论寄信、包裹,均予以免费优待,体现了苏区政府拥军优属。“每一封送出的书信,都包含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险。”胡遵远深情地说道,赤色邮政局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当年,邮政局汪局长等三任局长都被敌人杀害了,还有一大批通讯人员在送鸡毛信、竹筒信过程中牺牲了。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邮政局人员先后撤离或转入地下坚持工作,赤色邮政局自此停止工作。从1930年初到1932年10月的2年多时间里,这所邮局为红色政权传递文件、为红军战士传递家书,更起到了传播革命思想、宣扬先进文化、激励革命斗志的积极作用。

  为了让更多人更深入了解那段“赤色邮政”和汤家汇革命历史,当地相关部门在旧址隔壁又增设了一家文创店。“店里不仅有很多与‘赤色邮政’有关的文创产品,也帮当地群众代售一些土特产。”文创店工作人员周海云表示,自4月开业以来,有意义的“红色”邮戳卡和特色土特产都深受游客们欢迎,为游客提供邮寄书信、快递包裹服务。

  结合红色旅游,当地还在老街建成了一条电商街。革命战争年代,在炮火硝烟中,邮政传佳音寄托着革命的星火。而步入新时代,“邮政电商”网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方便并改善着老区人民的生活。(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静 杨秀玲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