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革命”与“文学”的双翼
——《六安革命文学史》创作主题研讨会侧记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7-20 09:41:22 【字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别山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人民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文学。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组织精干力量,精心编撰《六安革命文学史》,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系统梳理了皖西地区革命文学的发展历史,也是向建党百年的一份献礼。7月16日,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探讨《六安革命文学史》的内在价值,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六安市文联和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联合举办皖西革命文学创作主题研讨会。

  市文联、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作家代表、相关评论家围绕皖西革命文学在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编撰《六安革命文学史》的重要意义、革命文学进校园、红色文化育新人的重要作用以及新时代如何开展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书记马启俊首先介绍《六安革命文学史》一书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六安扼守中原,襟江带淮,是一块战略地位重要、兵家争夺激烈的土地,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六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历次重大战争中都起到了先驱作用和核心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固的基石,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基地,也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革命”和“文学”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支撑,相互滋养,共同前进。“革命”可以成为“文学”的题材来源和风格构成,“文学”也可以成为“革命”的战斗工具和争取对象。六安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辉煌的革命业绩,因此在六安,“革命”和“文学”的关系就更加密不可分。

  六安籍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在为《六安革命文学史》所写的序言中指出:“革命”与“文学”这两项事业,在我的家乡,联系得那么密切,就像一只雄鹰振动的两个翅膀,翱翔在大别山和淠史杭的上空,照亮了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天地。

  他说,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很多人其实也是文学家,比如孙武、曹操、李世民、岳飞、文天祥、曾国藩、林则徐等。最为突出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时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方志敏、沈泽民等人,诗词歌赋都是大家,有的还写小说,真正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文化既是土壤,也是空气,还是雨露。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沃土上,甚至在同一个时间段里,革命文学和革命英雄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并肩成长,堪称中国现代史和当代史上的一道奇观,俯瞰革命时期的红色根据地,这样的奇观并不多见,或许可以说绝无仅有,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六安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六安的革命文学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今天,已有百余年的丰厚历史积淀,期间既出现了朱蕴山、蒋光慈、“未名四杰”、高一涵、李何林、王冶秋、艾煊、杨美清、田川、徐贵祥等六安籍在外地取得突出文学成就的不同时期的作家,也出现了马德俊、陈斌先、张子雨、黄圣凤等六安本土的高产作家,还有像著名红色经典《破晓记》的作者李晓明、韩安庆那样的外地人士用文学之笔书写发生在六安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斗争故事的作家。六安的作家革命文学成果丰硕,价值巨大,六安的民间革命文学同样成绩突出,影响深远。

  六安的革命文学史辉煌厚重,是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革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别山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了大别山精神和六安精神,是认识六安革命历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令人遗憾的是,系统介绍六安革命文学史的著作一直未见面世,出现亟待填补的空白。

  六安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对皖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也高度重视对利用六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2018年3月,六安市委宣传部与皖西学院合作,在皖西学院联合设立皖西文化研究中心和六安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大力资助皖西学院开展相关研究。

  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马启俊、程东霞、潘应、江琼、陈红梅、崔玲、付为贵等7位教师2018年7月承担了“两个中心”首批横向合作项目“皖西红色文化人物故事选讲”,2019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皖西红色文化人物故事读本》。

  2019年4月,文化与传媒学院再次获批“两个中心”的第二批横向合作项目“六安革命文学史”,并获得专项研究和出版经费的资助。学院为此组成了由马启俊牵头,江琼、崔玲、陈红梅、程东霞、潘应5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先后赴霍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邱县、裕安区、金安区、叶集区等县区作专题调查采访,围绕选题开展文献搜集整理、网络搜索筛选、专家走访咨询、会议座谈研讨、通讯补正纠偏、作家审稿指导等工作,认真撰写初稿,不断修改书稿,先后四易其稿,于2020年8月完成全部书稿的撰写、修改、审稿、统稿、定稿等项工作。

  《六安革命文学史》出版受到广泛好评,在皖西学院校内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特色课程开设、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平台建设、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教研项目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六安市地方红色资源挖掘整理、传承运用、宣传介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好的影响。

  六安市文联主席周建平出席研讨会。他向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各位专家、各位作家和评论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也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革命文学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皖西革命文学所展示的峥蝶岁月与革命历史、革命者英勇善战与顽强不屈精神,正是党员干部和当代大学生最急需的精神养分与前行动力。

  革命文学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包含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精神和党的理想信念等都是对广大党员开展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对于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永葆政治本色以及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养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革命文学是开展思政育人的应有之义。皖西革命文学构成皖西文学的中坚,也构建了坚实的大别山革命文化基础。《六安革命文学史》的出版,对皖西学院,乃至全市开展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红色文化育人和“三全育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会作家、评论家代表表示,《六安革命文学史》史实明晰、内容厚重,开创研究六安革命文学史先例。《六安革命文学史》一书作为推进皖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意义非凡。这是起点,不是终点,未来六安文学史的研究必将继续取得成绩。大家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文学也一样,文学必须有责任和担当。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记录的只是个体生命的履痕,也可以精准地反映一代人的生活,浓缩一个时代的精华。它既能吸引人如饥似渴地阅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也可以像一盏明灯,引领迷茫中的人惊醒与觉悟。在六安这块革命历史厚重的红土地上,老区人民永远像雄鹰一样,展开“革命”与“文学”的双翼,翱翔蔚蓝的天空,也不畏风雨,书写属于自己的宏伟“篇章”,建设我们美丽的国家,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徐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