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特色产业旺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4-08 08:54:49 【字体: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检验农业农村工作绩效的重要尺度。“十三五”以来,六安市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市政府每年将农民增收列为对县区政府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市农民增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究措施,形成常态化报告制度和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文件清单,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政策扶持,拓宽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9元,比2015年净增5252元,年均增长9.5%。自2018年上半年以来,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居全省第一。

  强化平台支撑 助力产业兴旺

  我市以“四大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乡村发展,促进本地就业。2015年以来,六安市持续推进六安茶谷、淠淮生态产业带、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四大平台”建设,将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融为一体,多渠道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超过500亿元,累计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0余个。六安茶谷持续发展,累计建成502个茶谷小镇、小站、小院,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的格局初步形成,六安茶谷品牌价值增至522.47亿元。举办第六届六安茶谷(网络)开茶节”等推介活动。“六安瓜片”成功冠名高铁列车、登录央视广告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茶谷区域22.6万人,人均增收超6000元以上。淠淮生态经济带蓄势待发,淠淮沿线稻虾综合种养呈现井喷态势,实现小龙虾产量8.2万吨、产值22亿元,全面开展“六安泉水龙虾”等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工作,培育壮大蔬菜、菊花、大闸蟹、冬枣、莲藕等产业。江淮果岭蓬勃发展,果岭区域累计建成设施果园近3万亩。西山药库纵深推进,域内中药材种植面积14.3万亩,产量20.1万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种植基地增至30家,霍山石斛品牌价值达61.54亿元。西山药库中药材产业直接从业人员11.3万人,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构筑“138+N”工程 挖掘内部潜力

  六安市坚持“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原则,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步构建“138+N”格局,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行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三种经营模式,发展壮大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n种特色产业竞向发展。全市累计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355人,其中乡镇级带头人391名,村级3964名。积极推进规模经营,打造了15处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特色高效种养基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万余户,其中农民合作社10522家(国家级示范社41家,省级117家,市级350家),家庭农场1606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5家,市级300家),拥有社会化服务组织1654个。农民日报发布的2020年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中,六安市有5家农民合作社进入排行榜。裕安区固镇军明白鹅、安徽德昌油茶两家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授予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金寨县金林生态养鸡合作社理事长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拥有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481个,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省级12家,带动8.5万农户从事休闲农业产业经营。建立完善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基础、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效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监测调度。市及县区特色产业发展入库项目1280个,总投资204.5亿元。发展壮大八大特色产业,茶叶3.17万吨、水果33万吨及蔬菜产量295万吨依次居全省第二、第三及第八,全省十大皖药六安占六席,稻虾种养面积105万亩、皖西白鹅1400万只、霍寿黑猪32万头、皖西麻黄鸡饲养量5000万只,均居全省首位。八大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50亿元,一产增加值有望突破223亿元。

  保障粮食增产 恢复生猪产能

  以粮食生猪生产为重点,保障粮食增产,恢复生猪产能。每年初,市政府均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多措并举,保障粮食生产。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913.59万亩、产量69.14亿斤,分别比2015年增长19.8%、5.4%。7月底,六安市遭遇罕见洪灾,市财政紧急下拔农业生产恢复救助资金1421万元,各县区积极筹措4000余万元,采取“四送一服”方式开展生产自救。补改种粮食作物48.8万亩、发展再生稻面积40万亩,有效弥补了灾情损失。

  通过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和压实县区政府责任,引进温氏股份、华西希望集团等六大知名企业,生猪产能稳步恢复。全市年末生猪存栏130.5万头,同比增长24.8%,全年出栏186.1万头,同比下降,5.5%,能繁母猪存栏8.21万头,同比增长46%。全年生猪饲养量316.6万头,仅比2015年下降32.5%,实现恢复性增长。六安市狠抓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做法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权威媒体报道。

  推行“四带一自” 稳定农户脱贫

  以特色产业扶贫为路径,推行“四带一自”,促进农户脱贫。在全市442个贫困村近34万户贫困户,推行园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四带动和贫困户自我发展,实施蔬菜、茶叶、林特、水果、中药材、畜禽、水产、休闲农业等9大类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97.9万户次,累计发展特色种养面积216.2万亩次,发展特色畜禽1949.1万头(只)。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带来近85亿元产值收入,户均累计增收2.5万元。借助六安优质农产品暨大别山土特产推广平台,将全市优质农副产品对外销售。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茶博会、农产品交易会等,促进优质农产品推介展示和销售。建成就业扶贫车间和驿站280个,吸纳8000多人就业。

  深入农村改革 促进增收后劲

  近年来,我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农村改革,盘活资源要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收官,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19.3万人,折股量化资产30.7亿元。农村“三变”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24.8万户农户变股东。金安区黄墩村村2020年集体经济收益103万元,村民分红40万元。全市新增集体经济强村102个,总数达到187个,兑现300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绩效奖1326.4万元。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持续推进,耕地流转面积338万亩,流转率46.8%,较上年增加10万亩,流转费增加4000万元。金寨县作为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宅基地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市交易2万余亩。宅改户户均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8万元,叠加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搬迁补助,合计15万元以上,实现了“一年宅改,万户脱贫”。试点做法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

  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服务外出就业,落实惠民政策。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推介就业岗位,进行维权服务,解决后顾之忧等措施,服务外出就业。5年来全市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6万人。推进县区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招聘模式,举办招聘会5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园建设,全市建成返乡创业平台49个,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5000多人。2020年底,全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动态人数共169万人,按照全国平均3962元测算,全年劳务总收入800多亿元。提高社保水平,截至2020年7月,农村低保对象人均补助水平达402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819元/月。加强保险服务,去年国元保险为10.67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2.86亿元;人保财险为全市能繁母猪、金安区大宗作物种植和部分县区特色种养产业合计赔付0.41亿元,稳定了农户收益。

  以农业招大引强为抓手,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全市共引进“头部企业”12家,投资金额达到45亿元,温氏集团、双胞胎集团、众爱食品、上海太和生物科技、鑫缘茧丝绸集团等一批国字号龙头企业、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均已在六安市落地投资。2020年引进农业“两利用”和其他农业招商项目23个,总投资达31.2亿元。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市2个县区、1个园区、3家龙头企业、4件驰名商标企业和2个签约项目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强品牌和农业招商重点调度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4家,年加工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102家,超2000万元334家。全市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86家、市级463家。

  以加快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累计创建15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蔬菜标准园,13个部级和34个省级、66个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2个部级水产品示范场、25个市级水产品示范场。累计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茶叶基地20.1万亩、水稻基地119.6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7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近2年度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63.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4.42万亩,财政总投资9.65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资1.26亿元,97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2019年度,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荣获省政府激励。(李昌腾 王善武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