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擘画乡村振兴好图景——我市扎实推进“两强一增”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编辑:吕梁 来源:皖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1-03 09:00:42 【字体:

81a68b9702474125935e946699d870c6.jpg

  在素有“淮上粮仓”之称的霍邱县临淮岗乡下姜台村,农用直升机在对大面积小麦种植区域进行飞防作业。记者 田凯平 摄(资料图片)

  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910万亩以上、新增粮食产能1387万公斤,实现旱改水13213亩,新增耕地面积8096亩;新增5家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已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1878处,增加农民收入3289.9万元;新增家庭农场506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288家;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等6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一个个耀眼的成绩,记录下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过去一年的坚实足印。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扎实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在六安这块红色沃土上擘画出一幅幅乡村振兴好图景。

  盯紧目标,端牢百姓粮食饭碗

  “有了高标准农田后,我跟老伴在家经营500亩地,还养殖一季龙虾,年收入好几十万元,种了一辈子地,这收入哪敢想。”霍邱县孟集镇姜嘴村61岁的种粮大户孙良友在谈到自己流转土地种粮时感慨地说,“现在的稻米没有白肚子,都是青梗子,米质好。不仅种田变容易了,而且稻谷产量和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孙良友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自己就种植20亩地,干得很累,现在经营500亩地,育苗、施肥都有专业服务,不仅没那时候累了,收益也增加了很多倍。

  霍邱县作为我市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国家首批优质粮油基地县,粮食总产量全省第一。在这里,经营500亩粮食作物的种植大户很常见。这也是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多种粮种好粮工作部署的缩影。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紧扣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推进“端牢手中饭碗”各项工作,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超35.5亿公斤。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市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打造粮食等主导产业基地,全市共建立34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和38个水稻5000亩以上示范片,辐射带动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生产提标扩面。落实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8371.68万元,先后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0673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持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项政策带动下,稳定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910万亩以上。

  耕地地力持续提升。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田变大田”试点,不断提高农田宜机化水平。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实施“小田变大田”任务26.09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酸化土壤改良等项目协同推进,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持续提升。

  高温抗旱力保丰收。2022年入汛以来,我市降雨明显偏少,境内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统筹谋划,10天内抗旱打井2563口,有效缓解了18.06万亩农作物灌溉难题,为夏收秋种,乃至更为长远的粮食生产用水备好应急阀。

  多面发力,筑牢农业发展基础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我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全力做好产业发展文章,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促进多种经营,特色产业带动明显。依托全市合作社、家庭农场监管平台,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不断增强规范发展和服务带动能力。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029个。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霍寿黑猪、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等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近600亿元。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基地不断扩大。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推进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建设。2022年以来,全市新开工扩建9大优势主导产业千亩、万亩种植基地及规模养殖场283个,实现总产值459.3亿元。

  ——创建示范园区,产业集群进程加快。加强农业产业园整体规划、提档升级和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进程,2022年以来共吸纳财政、项目和各类社会资本45.5亿元,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阵地。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综合产值291.5亿元,同比增长8.9%;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实现产值270.45亿元,同比增长10.2%。

  ——拓展农业功能,产业融合持续深化。精心组织参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大会、全市银企对接会、全省茶产业技能加工大赛以及合肥、长沙、广州、上海农交会,有力推动我市名优农产品与国内大市场的紧密对接。金寨县铁冲乡油茶小镇成功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金安区“鹅菜一体化”试点成功争创全省“特色+金融+科技”项目;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会场举办地。舒城县晓天镇随园、金寨县吴家店包畈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推荐霍邱县城西湖乡望湖村(莲藕)作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利用六安与上海农业领域对口合作契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搭建各种营销平台,设立六安名优农产品直销窗口。截至目前,全市销往长三角地区农副产品销售额达168.61亿元,较上年增长13.55%。

  “两强一增”,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近几年,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公司积极投资建设一条农作物秸秆和木竹边角料深加工处理及纤维生产一体化的生产线,年消化处理秸秆和木竹边角料等废弃物10万余吨,生产纤维8万余吨,既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又给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与增收机会。”霍山县安徽博联纤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莫红在2022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介绍产品时说道。秸秆纤维、秸秆餐具、秸秆燃料、畜禽粪污制的有机肥料等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充分展示了我市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无限可能。

  市农业农村局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聚焦“质量+技术”,科技强农行动成效明显。分类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120份,累计收集296份,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库150份。新增5家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

  统筹“研发+应用”,机械强农行动纵深推进。先后研发蔬菜轨道运输车、“六安瓜片”茶叶炒制机等13项农机装备新产品。其中,我市自主研发的菌菇类果蔬空气能热泵烘干机组和菌菇类果蔬烘干机,分别位列全省44项新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名单第1名和第4名。2022年以来,新建育秧中心32个、烘干中心20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4个,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2022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全程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4%。

  坚持“改革+发展”,农民收入平稳增长。扎实推进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创新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服务工程,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本地务工人员8.04万人,增加工资性收入22.57亿元。2022年已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1878处,吸纳社会资本1.37亿元,增加农民收入3289.9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速发展,已实现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红4831.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绩效报酬涵盖127个乡镇600个村,兑现808.35万元。

  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力节拍,我市全力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信心满满。(记者 桑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