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百廿校史润童心 薪火相传育新人
——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依托校史资源构建育人新体系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25 09:26:25 【字体:

1fff5682f4fa4d5c90ac123d630d3688.png

      (资料图片:孩子们在阅读课外读物)

  在皖西大地,淮河之滨,一所走过近120年风雨的学校——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书写着育人的新篇章。从1905年翰林院庶吉士朱点衣创办霍邱县唯一的高等小学堂,到如今的拥有两个校区、7000余名学子的教育集团,这里不仅承载着百余年沉甸甸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红色基因铸魂:让校史成为“活教材”

  “王青士烈士24岁为革命献出生命,他的青春何以伟大?”在道德与法治课《信仰的力量》上,教师深情讲述校友事迹,孩子们认真记录思考。这样的课程设置在这所百年学校里已成为常态。

  1919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携夫人高君曼曾到此宣传《新青年》等进步思想;这里诞生了霍邱县第一个党组织和第一个少先队组织;著名革命烈士王青士、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文学家韦素园等曾在此求学或工作……厚重的红色校史,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

  为用好用活这些资源,学校组建文化挖掘团队,三年来整理出上万字校史资料、数百张珍贵图片,提炼出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理想信念等十大思政元素,构建起“1+3+N”思政教研体系——“1”个立德树人核心目标,“3”个校区协同推进,“N”个学科与社团全面融合。

  跨学科融合:让教育“润物无声”

  在语文课上,学生品读着韦素园翻译的作品,感受文学家的社会担当;科学课上,教师带领孩子们“重走”科学家校友的探索之路;美术课上,校史题材版画创作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数学老师在二十四节气长廊前讲授“时间测量”单元时,自然融入惜时勤学的哲理:“这座日晷记录着时间流逝,就像百年前校友们珍惜光阴、勤奋求学。”

  “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传承精神。”该校党总支书记周名启说。学校通过系统化挖掘、跨学科融合、实践化体验,将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近年来,教师团队开发出“百年老校与时代精神”“老校文化中的科技之光”等特色课程,并涌现出省级教坛新星3人、市县级骨干教师128人。

  实践化体验:

  让课堂“行走起来”

  两大校区的校园里,碑亭、校史馆、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等十多个景观错落有致,成为开放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你能看到校园小导游讲解校史、戏曲社团传唱校友故事、创客社团设计校史VR体验……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浓厚的家国情怀。

  学校还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在大同校区的劳动教育基地,每个班级的孩子都能参与农耕实践,了解农作物生长周期。“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校长司军介绍,学校还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结合二十四节气组织手工、绘画、征文等活动,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同样丰富多彩,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每年10月举办足球联赛;合唱团以校史为灵感创作的《牧童之歌》荣获全省一等奖;无人机、编程等创客课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也让百廿老校焕发生机。

  面向未来:百廿老校的守正与创新

  2025年10月,学校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目前,校庆主题活动正在有序筹备中——“校庆征文”集已收到大量校友珍贵史料;教师们正排演校庆节目原创诗朗诵《百年芳华》,通过不同时代校友的时空对话讲述家国情怀;创客社团的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开发校史AI小程序,让红色历史记忆触手可及……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之际,让百廿文脉滋养时代新人,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周名启说。如今,这座百廿老校正以“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之道,让思政教育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活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王玉齐 本网记者 李振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