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一条路”到“兴一方业”
——霍山县黑石渡镇以工代赈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以前客户来我们农场考察,车子开到半路就被窄路挡了回去,好生意眼睁睁溜走;现在柏油路又宽又平,大巴车能直接停在大棚门口,老客户续约更积极,还有城里人来承包小菜园,这路真是修到了我们心坎上了!”9月22日上午,霍山县安绿园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以宏站在蔬菜大棚前,指着门前延伸的道路,满是对以工代赈项目的感激。这一幕,正是黑石渡镇以工代赈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真实写照。
修通“民生路”——“家门口”增收学技能
“以前农闲只能在家待着,现在工地一天能挣100元,还跟着师傅学了砌筑手艺,以后找活也有底气!”在柳树店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村民郑良凤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笑容。她身旁的搅拌车正有序运送混凝土,工友们手持工具砌筑路肩挡墙,安全员来回巡查,百余人各司其职,干劲十足。
这个总投资901.55万元的项目,是2025年第三批以工代赈——霍山县柳树店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以工代赈示范项目,采用“乡镇政府+国有企业+村级劳务公司+当地群众”的四级联动模式推进。黑石渡镇人民政府统筹协调、争取资金,县级国有企业——安徽国衡建设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并保证工程质量,杜家冲村柳树店村劳务公司则专门摸排、推荐本地劳动力,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和留守人员,组织砌筑工艺、安全生产规范等岗前培训。
“项目自7月25日启动以来,每天都有100到120人干活,预计年底就能完工。”项目经理宁禄俊介绍,该项目不仅要把原有4米宽的道路拓宽到6.5米宽,还需完成6000立方米路肩挡墙施工和8000平方米路面浇筑,“等路修好了,周边几个村的通行条件就彻底改善了。”
自2022年以来,黑石渡镇已落地4批次以工代赈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894万元。4个项目全面完工后,12.3公里的省道S332大黑路—戴家河—杜家冲—柳树店—高桥湾潜台路循环路,结束了部分村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黑石渡镇副镇长王国祥说:“以工代赈关键在‘赈’,不能只修好路,得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受益起来。”截至目前,4批项目已带动1000余人务工,发放劳务报酬约1084万元,人均增收约1.08万元;300余人次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实用技术,不少人还被施工单位优先聘用,从“临时务工”实现“稳定就业”。
激活“产业链”——路畅赋能产业兴
“以前主干道只有4米宽,拉菜的货车进不来,只能靠小三轮车一趟趟往镇上运,遇到雨天路滑、道路难行。”黑石渡镇柳树店村党总支书记胡国江扎根基层多年,亲眼见证了村子的变化。
交通的改善,为黑石渡镇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依托以工代赈项目,黑石渡镇建成68亩现代化蔬菜大棚,配套灌溉管网、电力线路和分拣仓库,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零散种植”的老模式。如今,大棚里的黄瓜、番茄、青椒长势喜人,每天清晨,收购商准时来装车,新鲜蔬菜带着露水就能直达市场,既减少了损耗,又降低了运输成本。
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路畅通了,村里的野生油茶、板栗等土特产也能更快运出去。“去年光油茶销售就为村民增收近50万元。”胡国江说,以工代赈不仅改变了村子的面貌,更让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
打造“增收带”——串起振兴新图景
如今,黑石渡镇的以工代赈工作已从“修通道路”迈向“提质升级”。在前期建设基础上,黑石渡镇争取交通专项资金,完成4.88公里柳树店至高桥湾路改造工程,黝黑的柏油路不仅更美观,还抗磨损、耐雨水冲刷,通行体验大幅提升。按照规划,下一步还将推进X319戴家河至杜家冲道路3.64公里的升级改造。预计到2026年,黑石渡镇9个村(社区)将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
“以工代赈不是‘一建了之’,要让道路成为串联产业、文化、生态的纽带,打造‘路上经济带’。”王国祥说,接下来,黑石渡镇将突出霍山县“桥头堡”的定位,围绕“一心三点七带”的空间布局,重点做好三篇“文章”:做好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加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谋划,整合其他各类项目资源,发挥“1+1>2”的效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引进优质蔬菜品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擦亮“仙蔬小镇”品牌,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做好农文旅产业融合,依托东淠河沿线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打造“果蔬采摘+康养度假+研学科普”精品旅游线路,为黑石渡镇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点”奠定坚实基础。
行走在黑石渡镇的乡间道路上,柏油路四通八达,大棚里生机盎然,村民们的笑容格外灿烂。从“修一条路”到“兴一片业”,从“短期增收”到“长效致富”,以工代赈正让这里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本网记者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