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林的生态变现
扫码看《春在六安等你来》
夏日的阳光透过西山林场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微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裹挟着绿叶和泥土的清香飘散开来。前不久,霍邱县西山林场场长刘同云接过我市首张《安徽省林业碳票》,大山深处静默生长的树木,林间弥漫的清新空气,自此有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刘同云说,林业碳票,就是一片林子每年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释放多少吨氧气,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林业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定,最终制发具有收益权的凭证。该凭证被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
2022年,西山林场,这个位于大别山余脉与淮河平原过渡地带的国有“股级”林场,凭借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扎实的营造林基础,获得了国家林草局的垂青,成为平原地区探索“双碳”路径的先锋。
试点期间,林场累计完成新造林1740亩、森林抚育17800亩、森林质量提升4970亩,森林“碳库”日益丰盈。
“项目面积3369.9亩、监测期碳减排量31078.08吨。”安徽省林业碳票上标注的是数据也是收益。碳票首发现场,六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每吨90元的价格,认购了其中123.39吨的碳汇量,用于替代性生态损害赔偿。
“过去守着青山难变金山,看着废弃山场束手无策。”刘同云感慨说,碳票交易所得的真金白银,如同源头活水,直接反哺于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新造林等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核心工作,形成“保护—增汇—交易获利—再投入保护”的良性循环。
当霍邱某矿业有限公司因非法占用林地面临诉讼时,六安市人民检察院不再止步于传统的要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而是创造性地诉请法院判令企业以双重方式担责:一是认购林业碳票,赔偿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二是通过“异地营造碳汇林”项目,进行实质性生态修复。
这个名为“霍邱某矿业生态补偿异地修复工程”的项目,由违法企业投入202.4万元,对西山林场陈山林区的废弃采石塘口进行生态修复。如今,项目已经完工,实施人造林51.9亩,森林抚育20.3亩,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0.15%,真正变“疮疤”为“氧吧”。
“过去办理生态损害案件,判赔的赔偿金有时缺乏有效载体和路径去真正用于恢复生态。”六安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张书德说:“现在有了林业碳票和成熟的异地修复机制,我们就能引导甚至诉请法院判令违法企业,将赔偿资金精准用于植树造林、购买碳汇。对破坏者,这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对受损的生态,这是实实在在的补偿与修复,真正实现生态效益、法律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