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水转浩云天
白莲崖水库 蒋常虹 摄
佛子岭水库 蒋常虹 摄
下符桥“圣人河” 张孟舒 摄
磨子潭水库 陈力 摄
霍山石斛林下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徐缓 摄
在用DeepSeek大数据咨询“霍山在淠史杭工程中的作用和贡献”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核心水源地的贡献,这是霍山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防洪、发电、生态文旅等综合效益非凡。
霍山县位于皖西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源头,是一个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县。因“山之巅,水之源”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霍山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
霍山县为淠史杭工程提供了40%以上的入渠水源。根据水利数据,霍山境内年均向淠河干流输送水量约12亿立方米,占淠河总径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
淠史杭水源地六大水库之中,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这三座淠史杭灌区淠河渠首的核心水源工程,均位于霍山县境内。且库容巨大,三座大型水库的总库容(设计或校核)约20亿立方米,其中佛子岭约4.91亿立方米、磨子潭约3.4亿立方米、白莲崖约4.6亿立方米。它们是淠史杭最大灌区的淠河灌区乃至整个淠史杭工程体系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佛子岭水库与响洪甸水库联合调度,累计为淠史杭灌区供水超700亿立方米,使下游383万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据安徽省水利厅公开资料及淠史杭工程年报,包括查阅《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2021-2035)》可知,霍山县承担着保护这些“大水缸”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任。其境内的森林覆盖率达76%,为大别山优质水源提供生态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几十年来,霍山人民为保护水源,限制开发、关停污染企业、实施生态移民等,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确保了向下游输送优质水源。
霍山县山区地形复杂,渠道建设面临大量劈山、凿洞、架渡槽、建跌水陡坡等艰巨工程。霍山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劈开万山崖,引来幸福水”。在开凿穿越高山峻岭的渠道时,如东干渠的部分险段,民工们常常腰系绳索悬空作业,用钢钎铁锤一寸寸地凿开岩石。期间涌现了许多不畏艰险的模范人物。比如“铁姑娘”王焕英,她带领“女子突击队”,在开山凿石、肩挑手扛中毫不逊色于男劳力,展现了霍山人民的坚韧精神。
据档案史料记载,在1966年东干渠合龙大会战中,为确保工期,霍山县组织了大规模的民工队伍,日夜奋战在关键渠段上,克服了地质复杂、洪水侵扰等困难,按时完成了任务。
为建设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大水库,霍山县淹没了大片良田和村庄。据统计,仅磨子潭水库建设就移民约1.5万人。这些移民背井离乡,为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二)
我们驱车来到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大坝。“千溪汇碧泓,一坝锁蛟龙”。灰白的连拱坝如巨龙脊背般横亘于两山之间,76米的坝体将淠河之水温柔环抱,4.91亿立方米的库容里,沉淀着70年的风雨故事与春花秋月的烂漫诗意。
有人说,佛子岭大坝是建筑美学与水文历史的交响乐章。51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21个拱券如琴键般排列,既承托着上游的粼粼波光,又守护着下游的万家灯火。坝体西侧,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红色大字遒劲有力,与郭沫若手书的“佛子岭水库”匾额遥相呼应,诉说着1954年竣工时“新中国第一坝”的荣光。
乘“汉韵号”游艇破开碧波,环湖畅游,但见两岸竹海如绿色瀑布倾泻而下,湖面碎金万点,成群的水鸟追逐着浪花,纯净的蓝天白云倒映湖中,体验李根华笔下在《五律·咏佛子岭水库》中所言“千溪汇碧泓,一坝锁蛟龙。客钓烟霞外,山潜云水中。光明欣作使,岁稔喜推功。但爱淮河治,金波映日红”的意境。
在霍山县档案馆里,震撼的图片之一:佛子岭水库泄洪时万马奔腾般的水柱扑面而来,仿佛巨大的轰鸣声从图片里喷薄而出。平日里则化作细流的轻吟,与山间竹涛共同谱写着自然与工业的二重奏。
在佛子岭水库文化馆内,“佛子岭大学”的老照片格外醒目——1952年,7000多名工人、军工在此夜以继日学习,汪胡桢讲授“坝工设计通则”“佛子岭连拱坝的初步设计”、谷德振讲授“佛子岭地质钻探及评价”等课程,与工地上的振捣器、安全帽共同构成了特殊的“教材”。正是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孕育出以汪胡桢、曹楚生、朱伯芳、谷德振、黄文熙5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专家,分赴全国各地工作,东北、华北及上海、天津、安徽等省市水利勘察设计单位,将技术火种撒向三门峡、丹江口、葛洲坝等地。
靳以的散文《到佛子岭去》曾入选1958年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创作散文特写集《佛子岭的曙光》,陈登科创作长篇小说《移山记》和电影剧本《水库》,吴作人的油画《佛子岭水库》,张怀江等人作品汇编《佛子岭水库画集》,刘海粟的油画《佛子岭水库雪景》及国画《佛子岭水库》,张雪父的国画《佛子岭水库》则将佛子岭水库的壮美定格为永恒。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迎驾工业园的酒香与六万寨的战鼓、连拱坝的弧光与睡美人的剪影,共同编织出文旅融合的新图景。
(三)
自霍山县城始,经济广高速、山间道路行驶约40分钟,便可见到磨子潭水库的壮丽景色。蜿蜒的公路两旁、山野,竹海苍翠欲滴,绿浪滚滚。磨子潭水库坝体是新中国第一座混凝土双支墩肋墩坝。这座最大坝高83.1米、坝顶全长331米的水利枢纽,不仅是守护淠河的坚固屏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登上坝顶,红色步道宛如一道红丝带,横挂在两山之间。这是依托磨子潭水库坝顶渗水处理项目建设的步道。站在坝顶放眼望去,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游船在湖中穿梭,留下一道道波纹,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磨子潭水库位于东淠河上游东支流黄尾河上、安徽省霍山县磨子潭镇境内,是佛子岭水库的上游梯级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城市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距下游佛子岭水库大坝有25公里。
磨子潭水库主要是为提高佛子岭水库的防洪能力,充分利用东淠河水资源而兴建。水库工程于1956年9月开工建设,1968年全部竣工。几十年来,磨子潭水库在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发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改善流域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磨子潭水库边的磨子潭镇宋家河村,千年古村茶为媒,深山驿站引客来,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只见许多游客在“天空之镜”拍照留念,孩子们开心地在大草坪上嬉戏玩耍,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3月到6月,采茶、研学活动火爆,到了夏天,通过漂流、露营、团建吸引游客。”35岁的返乡创客、团霍山县委兼职副书记程浩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经营思路。他大学毕业后,利用家乡优势生态资源,开始创业。2017年,他打造茶旅融合项目,吸引本地在外发展的“90后”青年陆续返乡,组建核心团队15人。团队已经打造生态茶园2500亩,新建标准化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带动全村近600户茶农增收。
近年来,霍山县做好水文章,绿色振兴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体验式、度假式乡村旅游快速兴起,着力打造磨子潭民宿小镇、下符桥花果小镇、太阳爱情小镇、上土市温泉小镇、落儿岭漂流小镇等众多特色小镇,综合效应凸显。
(四)
20年前的阳春三月,记者随同安徽省水利建设集团一行人,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溯源来到距佛子岭水库大坝26公里的白莲崖水库,当时正值导流洞工程开工。2005年12月23日成功截流,2014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白莲崖水库位于东淠河上游西支流漫水河上、霍山县大化坪镇境内,与佛子岭、磨子潭水库一起以防洪、灌溉为主;也是为提高佛子岭水库防洪能力而建;年有效供水量2.7亿立方米;水库电站总装机容量2×25MW,多年平均发电量10552万千瓦时。
据悉,建库以来,佛子岭水库群(包括白莲崖水库)累计拦截大小洪水230余次,保障了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水电站投运以来,累计向华东电网输送了1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耗4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多万吨。
为了探访水库续建综合效益,我们一行人陆续深入静处于落儿岭、大化坪两镇交界处这里的“龙尖斛”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和位于太阳乡金竹坪村的霍山县九仙尊(霍山石斛)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但见汩汩清流顺着山石奔流而下,山间雾气缭绕,山体植被茂盛,空气清新,传承了典籍记载的“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原生环境,每一株历练过的野生栽培的霍山石斛,都秉山之灵气、地之精华、水之润泽而生。不断发展壮大的石斛产业带给人们健康的同时,也带给群众丰裕幸福。
与六安城区毗邻的霍山县下符桥镇,“圣人河”相伴的淡淡的山影青黛含烟,名曰“圣人山”,“此圣人乃东汉张仲景也。昔日采药过往霍山多矣。”水,是淠史杭灌区之淠河系,汩汩碧流活水,鱼虾丰饶。总占地约200亩的下符桥镇圣人山村黄院组灵芝产业园里,重点培育种植的“霍山赤芝”,将于9月底开始采收孢子粉。产业园灵芝生产、参观、销售运营一体化,发展药旅康养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务工双向增收。
由一斑而窥全豹。据《安徽省霍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霍山是闻名遐迩的中药材之乡,拥有石斛、断血流、天麻、杜仲、灵芝等238科1793种中草药,省定普查的中药材和重点中药材95%以上在水库周边乡镇均有分布。全县中药材基地面积近20万亩,年产中药材10多万吨,拥有中药生产经营主体2200余家,总产值近60亿元。以东西溪、上土市为代表的天麻基地,以单龙寺、诸佛庵为代表的黄精基地;以太阳、太平、黑石渡为代表的石斛、灵芝基地;以与儿街为代表的石菖蒲基地等道地药材基地已初具规模。重磅推出若干条集中医药疗养、康复保健、中药研学为一体的精品康养旅游线路,初步形成以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康养新居地。
高峡平湖蕴生机,峰回水转浩云天。洪流滚滚,一泻千里;大坝下游,一派安澜。新中国成立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皖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奇迹般地将这一梦想一步步地变成现实。三大水库工程的成功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面对洪水和旱魔“逆来顺受”的历史,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本网记者 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