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土专家”的黄精梦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0-21 09:03:53 【字体:

  “这里面记的都是关于黄精种植的内容。”10月14日,在霍山县诸佛庵镇桃源河村一处农家小院里,黄精种植“土专家”汪敦玉拿出三四个笔记本,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介绍起他的黄精种植经。

  偶然触“精”,为之着迷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是西山药库的核心区,境内各类中药材多达1793种。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汪敦玉少年时代就感受到了中药材的魅力。“那时候家里很穷,偶尔上山挖点黄精、苍术等中药材去卖,换点学费。”汪敦玉回忆说。可能正是在那时候,对中药材的特殊情愫就在他心里渐渐滋生,一直挥之不去。

  真正接触黄精种植是在2002年。由于家里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生活需要照料,一直在外务工的汪敦玉不得不回到大山里的老家。“总得找点事情干,不能闲着。那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种黄精。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因为本地山上就有野生黄精,原种不需要花多少钱。”汪敦玉笑着说。

  说干就干,他把自家的五六亩地全都种上了黄精,还以九毛钱一斤的价格从邻居那里收购。

  种“精”受阻,矢志不改

  因为乡亲们都习惯了从山上采挖野生黄精,从没有人搞过种植,当汪敦玉花钱收购的时候,遭到了乡亲们的嘲笑,大家都觉得老汪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在中学教书的儿子媳妇和在华为上班的女儿女婿也一直反对老汪不在家安心养老,已到了知天命之龄还一个劲地折腾。

  但意志坚定的老汪并没有因此而却步。每天除了侍候老母亲,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侍弄黄精上。“一开始走了很多弯路。考虑到药物原生态生长,更有利于保持它的药性,始终不敢用除草剂和农药。每年到了五六月份,地里就会长草,草盛精苗稀,自我感觉可能会影响黄精的养分吸收,隔三差五就去地里扯草。没想到的是扯过草后,黄精反而越长越差,直至枯萎死去。”汪敦玉指着笔记本中的有关记述回忆说。后来参加过县里组织的几次培训才知道,过了春分节气,阳光越来越强,黄精地里长草,反而有利于遮阳。作为中草药,须要有杂草伴生共长。“失败次数多了,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到了2014年,他终于彻底摸透了黄精的“脾性”,掌握了黄精种植的基本要领。

  深入研“精”,广受点赞

  从那以后,他种植的黄精因为品质好,卖出的价钱也高,渐渐有了名气。安农大、安师大、皖西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生物学专家和教授带着学生慕名而来,参观学习,共同研讨。老汪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对漫水河、太平畈等周边乡镇药农的邀请,老汪全都毫不吝啬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种植黄精,让这些地道的药材不至于在我们手上失传。”

  据《药典》记载,黄精具有润肺养阴,健脾益气,祛痰止血,消肿解毒的功效。正因为如此,黄精的药用价值很高,市场价格也从2002年一斤0.9元涨到了如今的8元,差不多增长了10倍。“如果土壤、环境、温度、海拔和气候等条件全部合格的话,一亩地能收七八千斤,六七万块钱不成问题。像我这样种上50亩,一年收入30多万元。老百姓增收致富就会多了一条路子。”谈到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老汪更是信心满满,眼里满是憧憬。( 张金柱)

  采写札记:

  在与汪老的采访交流中,他对黄精种植的执着与专注始终萦绕我们心头,令人备受感动。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靠着热爱,靠着兴趣,十几年如一日,对黄精中药材种植钻得很深入,孜孜不倦。并将自己平生所学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的乡邻,希望为地道中药材可持续种植尽己之力,让更多人以此致富。在各地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当下,如果能有更多的“汪敦玉”,何愁乡村不富裕?何愁农业不发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