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两会观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汇聚更多创新资源

编辑:高方勇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4-03-08 09:20:56 【字体: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加快集聚更多高端优质创新资源。

  数字见证发展。2023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600家左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00家左右,新增各类人才95.5万人、总量达1272万人……节节攀高的数字,勾勒出安徽加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坚实足迹。

  立德树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报告提出,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全国人大代表惠凤莲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巩固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不会止步。

  她认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需要继续紧盯短板发力,在提升优质资源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均衡分配。特别是要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统筹推进县域内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在全国政协委员钱家盛看来,目前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

  他为此建议,高校要积极适应国家人才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对研究型、应用型等不同人才开展分类指导。加强产教研融合,了解企业技术需求,持续深化校企沟通,强化实习体系建设,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瞄准前沿,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利器。”全国政协委员徐晋表示,合肥市作为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建设有许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电磁、材料、生命科学和核聚变等领域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

  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安徽加大支持力度,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在强磁场、高能物理、聚变能、深空科学等领域大科学装置建设。同时,允许地方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中,先行开展多元化融资相关试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引导装置运维单位将开放机时向省内高校、企业适当倾斜,更好地助力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经济持续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大潮中的主力军。一年来,我省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企业队伍,首批认定科技领军企业11家,重点建设产业研究院,首批已建9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发挥好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魏臻表示,新型研发机构在集聚高质量人才、为企业提供有效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有显著作用。但他通过调研发现,由于仍处于探索阶段,新型研发机构怎么建、怎么运营还存在不少堵点。

  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经费资助、人才引进、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支持政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同时,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深化科研自主权、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等改革,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报告提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我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制定战略帅才引进工作方案,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项目,推进实施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坚持科教产协同培养人才,全力推进合肥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创建工作。部署启动“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推进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精准对接,促进更多人才回皖来皖留皖兴皖。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技能强国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和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严建文建议,注重并务实推进中国工程师队伍建设,把工业的问题当技术去对待,技术的问题由一流的懂工艺制造能力的工程师去解决。在技能人才评价上,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推开高技能人才教育资历提升和技术资历认证限制的“玻璃门”,把顶级工程师队伍建设放在工厂一线。让工程师红利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红利的源泉。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国人大代表罗云峰表示,打造引才汇智的“强磁场”,关键是要抓好人才政策落地,对落实中存在的瓶颈制约,对科学家和各类人才提出的意见诉求,真当回事、真想办法、真下功夫,以实打实的行动赢得人才的“心动”和“行动”。实践中,要把城市最优资源最美环境,留给创新人才、科研单位,为创新人才营造舒适的环境,以包容激励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加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的创新自主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