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皖美这五年】探访“皖美”之路

编辑:高方勇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1-10-19 17:00:52 【字体:

  央广网合肥10月19日消息(记者徐秋韵)为迎接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安徽省网信办策划组织的“喜迎党代会皖美这五年”网络主题活动于10月9日至13日举行。本次主题采访组建四个小分队,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安徽频道、长三角地区重点新闻网站及新闻客户端、省市主要网站及新媒体的40多名记者编辑深入全省16个市,运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融媒方式,开展巡礼式采访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省十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中部第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安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江淮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喜迎党代会皖美这五年”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第三小分队在安徽金寨采访。

  “皖美”这五年,聚焦高质量增进新福祉

  “皖美”这五年,安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

  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记者体验了量子加密技术“护航”的手机通话。2021年,国盾量子持续加码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正在研制两台高性能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样机和与之适配的量子计算云平台等。

  合肥“最强大脑”的先进计算中心已成为集计算服务、交叉研究和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气象预报、宇宙演化模拟、抗震分析等科研创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工业立市”到“产业强市”,“科里科气”的合肥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奋勇争先,采访团一行感受到了合肥创新发展的强劲脉动。

  马钢炼铁智控中心。

  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势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在安徽马鞍山,采访团深入探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宝武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96块屏幕组成的巨型显示屏前,采访团第四小分队的记者们找到了答案——从显示屏上跳跃着的实时动态和数据,可以清晰看到从原料运输到铁水生成的所有工序产线。装上“智慧脑”,转型加“数”跑。在炼铁智控中心,宝武马钢智园之“智”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工人们坐在电脑前就完成了生产步骤的控制。未来,马钢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全流程智慧钢厂建设向优特长材领域延伸,打造智慧制造示范基地,奋力开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凯盛科技集团旗下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建成投产的国内第一条浮法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打破国外对我国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的垄断。

  安徽亳州围绕现代中药产业布局,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功能错位布局,建立完善了以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为主,药通网、药博商城等为辅的现代流通体系。

  在安徽淮北,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跃升。淮北市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的同时,将铝基、碳基、硅基和生物科技等作为主导产业推进,成长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千亿级产业和产业园区发力,走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安徽铜陵作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等10多项试点,转型发展势头强劲。

  “云都”宿州持续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全产业链。2021年2月,淮南数据中心运维楼开工,计划全年完成产值2.4亿元。

  自2019年起,安徽宣城连续三年聚焦工业发展,每年以召开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吹响工业强市集结号。2020年,全市实现“两个千亿突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创新驱动“芯”突破。今年1-8月,安徽池州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完成产值83.3亿元,同比增长98.6%,增速处于全省战新基地前列。如今,池州经开区半导体产业上下游企业近100家,产业年产值近100亿,年均增长20%以上,逐步培育形成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电子元器件及智慧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营商环境改革上,五年来,滁州市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皖美”这五年,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农民增收速度显著加快。201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21元。2018年达到13996元。去年达到15416元,增长10.1%,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增速为近5年新高。

  石台县仁里镇缘溪村。

  采访团一行走进乡村田野,看到的是农民增收渠道的增加,农村综合环境的日益优化,由此也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在含山县太湖村,繁花点缀的乡村小道上游人如织。这“不起眼”的江南村庄,路边停放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太湖村,紧贴4A级景区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毗邻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五年来,在脱贫攻坚的声声号角下,这座藏在深山的“贫困村”被唤醒,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产业,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村集体收入破30万元大关,一连串通往幸福生活之路的升级密码逐渐被解开。

  从贫困村到脱贫摘帽,阜阳三星村用了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3000元到超过100万元,三星村用了5年时间。2021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500余万元。

  宣城洪林镇是是宣州区距离沪苏浙最小的乡镇之一。2009年,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规划10.23万亩的土地逐渐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希望,如今以优质农产品种养及精深加工为主导,以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和科技创新推广渠道为两翼的示范园已迈入“国家队”行列,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石台县仁里镇缘溪村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过去交通不便,让不少投资者和游客望而却步。如今,随着池祁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下口距村口仅2公里的小山村一下变得热闹起来。今年53岁的王二妹是缘溪村的村民,2016年,在外地打工的王二妹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在醉山野景区开了一家农家乐,得益于池祁高速的开通,今年十一黄金周,农家乐的生意异常火爆。

  “因地制宜、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安庆怀宁,按照“选准一个扶贫特色产业,建成一批蓝莓扶贫基地,创新一套脱贫增收机制,带动一方百姓发展致富”的思路,聚焦发展蓝莓特色产业,昔日长满杂树野草的荒坡变成“生金”的蓝莓园,成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安庆怀宁发展蓝莓特色产业。

  如今,在安徽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新主体涌现、新模式多元、新功能日趋拓展的良好态势。2020年全省全年综合营业收入达到650亿元,接待游客1.5亿人次,全省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达到1.6万余家。

  “皖美”这五年,生态优先托起绿色江淮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10月13日,在黄山市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采访团一行倾听新安江的前世今生:发源于黄山市的新安江,从海拔1629.8米处启程,流入山涧,蜿蜒奔流300余公里,在浙江省淳安县汇集成为千岛湖,是黄山和浙江人民共同的母亲河。皖浙两省探路改革,呵护碧水东流,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从“新安江试点”到“新安江模式”,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感慨:“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黄山市在新安江生态改造中不断激发绿色动力,沿江百姓也收获到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

淮北朔西湖。淮北市委宣传部供图

  小桥流水,碧波荡漾,这是秋日淮北朔西湖的一番景象。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如今已成为淮北市的一张生态名片。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西北部、毗邻长江大桥的江东水生态湿地公园如同一轴美丽的生态画卷,为生态芜湖增添无限风光。

  安徽霍山在筑牢生态屏障中做实“两山”转化、在守护美丽风景中放大“美丽经济”、在发展生态产业中提升“民生福祉”,走出一条红色土地上的“绿色振兴”之路。

  四天行程里,来自中央和安徽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们深入一线边采边发,记录下安徽这五年发展变化的生动故事,写出了《蓄能,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嚯!霍山,山外有“山”》《安徽石台:高速通了、村子美了、腰包鼓了》《创新突破,淮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跃升》《老书记眼中的“怀宁蓝莓”:小浆果大能量脱贫致富全靠它》等150多篇鲜活的稿件,其中多篇稿件在网络、客户端等平台首页推送并登上热榜,以全媒体联动迎接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为高质量发展的安徽加油喝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