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概况>六安年鉴>详细内容

贸易

编辑:费义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6-25 16:05:20 【字体:

  商贸流通
  【商贸企业改制】市直商贸流通企业改制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协会下属7家企业全部列入产权制度改革序列,难度之大,任务艰巨。为保证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平稳运作,协会领导反复开会讨论研究,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工作,在保证正常工作运转的前提下,从协会机关现有14人(含商干校人员)中抽调11人,分赴7家企业驻企指导,经过两年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大量艰辛工作,扎扎实实地围绕市政府[2003]12号文件,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四年,经过驻企指导组和公司班子的共同努力,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制迈出重大步伐。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企业有3家半。分别是:原华侨友谊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本已全部退出,公司与51名职工解除了劳动关系。

  原市翔鹰实业公司整体出让变现资产拍卖成交223万元,按程序通过的安置方案已实施,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职工已全部解除劳动关系。原市五交化公司第一商店也实施整体出让方式,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安置方案已实施结束,公司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原皖西饭店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由于其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多,尚有部分遗留问题正在处理中。

  已经进入改制实施程序的1家。皖西新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1997年肉厂破产后组建的新体,新老职工近千人,历史上就是“老大难”单位,沉淀问题多,由于公司土地资源尚未变现,盘子大小无法确定,改革预案十易其稿,公司领导班子与驻公司指导组广泛探索改革思路,经2003年10月15日首届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企业为整体出让,其后企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土地面积确定,企业审计,工伤及有害工种的确定等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2004年12月24日,公司首届二次职代会63人参加,全票通过改制预案,报市政府批准即可实施。正在酝酿进行改制的尚有4家企业:分别是糖酒公司、百货公司、五交化公司和食品公司。

  【生猪定点屠宰】在市政府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协同工商、公安部门加大生猪稽查力度,落实“放心食品工程”。贯彻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03]12号文件,统一全市生猪屠宰税费征收标准。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03]12号文件颁发后,按照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多次与市物价局、市减负办进行会商,在确保工作正常运转前提下,达成统一意见,统一税费征收项目,全市生猪屠宰税费征收项目统一为“二税三费”,即增值税、所得税、工商管理费、检疫费和加工费;统一税费征收标准,每头生猪屠宰税费总额最高不得超过55元;统一税费征收方式;统一监管税费票据;统一税费票据启用时间。从目前运作的情况看,既有阻力,也有动力,尚需大力推动。积极抓好机械化屠宰厂的选址、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这是改善城区生猪屠宰的资质条件,保证放心肉工程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论证,目前选址、立项工作已经结束,并在网上发布了招商信息,招商已有一定眉目。加强肉食品市场监管,严格肉品市场准入制度。为规范生猪市场管理,市定点办制定了市场准入制度和生鲜肉品采购登记制度,已拟《六安市生猪产品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由法制办审核政府审批,实施后将有效地对异地生猪产品进行市场管理,加强对宾馆、饭店、集体伙食单位生鲜肉品采购进行督查,对超市、专卖店生鲜肉品销售进行追踪管理。全年全市生猪进点屠宰量611570头,较上年增加8689头,各项税费4501.1万元,较上年下降103万元,检出病害猪1150头,均作了无害化处理,基本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企业改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严格按照市政府[2003]12号文件规定操作,高度重视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争取广大职工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劝阻很多准备上访的人员,消化了很多矛盾,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全年,协会机关为特困企业离休干部争取医药费4.7万元,为特困企业离休干部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系统内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落实一个身份两个待遇,多次进京去省上访,是稳定工作的难点。一方面按照企稳办的要求,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苦口婆心地做好劝阻工作,防止大规模上访,另一方面不厌其烦地派人进京、进省接访,全年派人去京接访4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商业网点建设和业内管理】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市区商业网点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一批大商场正在崛起,其中金商都的营业面积较上年同期扩大了一倍,营业额突破1.5亿元。全省最大的商场西都时代广场已于12月25日开业,鸿达电器已成为六安地区的电器航母。正在建设中的商之都很快也将开业。六安的商业和商品流通工作呈现出了兴旺发达的势头,为促进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美容美发,餐饮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行业协会正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基保美容美发业已经有了标准的资质评审条件,正在进行分等定级评审,向规范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市商贸流通协会)

对外经济贸易


  全年外贸进出口累计实现11251万美元,同比增长29.5%,完成市政府下达全年出口计划的111.4%。自营报关出口同比增长30%,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10531万美元。出口总量在全省各市中列第九位,出口增幅列全省第3位。外出口出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0216万美元,占贸易总额的90.8%;加工贸易进出口957万美元,占贸易总额的8.4%;其它贸易88万美元,占贸易总额的0.8%。全市产品外销国家和地区共有93个,外销产品北美市场占39.6%、亚洲市场占7.8%、欧洲市场占25.6%。出口商品共有17个类别197种,比上年增加28种产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工艺品构成出口产品主体,出口份额分别占30%、28.4%、17.5%和12.4%。

  从重点企业出口情况看,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家,分别为:应流铸业出口1619万美元、星星轻纺出口1613万美元、世林照明股份出口1494万美元。出口额500至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4家,分别为:华安达总厂出口741万美元、一隆羽绒出口705万美元、华源纺织出口609万美元、鑫晔体育出口595万美元。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家,同比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4408万美元,同比增长40.6%,完成市政府目标任务的110.2%,完成省政府外度122.4%,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85万美元,同比增长2倍,对外借款917万美元,外商其它投资1906万美元,同比增长1.3倍。

  【开拓外销市场】全年有56家外经贸企业参加春秋两届广交会、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高效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在广交会和华交会上,全年共实现出口成交4000万美元。一批出口企业走出国门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全年共有4批次,计19人次通过外经贸途径出国参展、推销及接受技术培训。星星轻纺、长江精工、世林电光源等企业通过外经贸途径邀请外商来访19人次。外经贸企业上网、用网工作进一步发展,20多家企业参加了广交会的网上交易会。

  【出口退税新政策】2004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机制,针对新的退税政策,外经贸部门与财政、国税等部门协调研究工作措施,多次召开工作协调和信息通报会,确保在第一时间将相关政策和规定送达企业,并指导企业做好应对。经过努力,2003年以前年度全市应退未退的出口退税款3439万元全部退到企业,2004年新发生的9201万元税款也全部退到位。

  【参加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9月8日至12日,根据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由蒋应平副市长带队,参加第八届中国(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本次参会由市政府组团,市外经贸局具体承办,由来自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和企业的人员组成六安市招商分团。参展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国企改造、电子电器、化工建材、农业及农产品开发等领域。在洽谈会上全市展团共接待国内外客商近千人。与展会同期开展网上招商,建立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六安网站,网站对外推出53个项目。组织一批项目登录中国投资贸易网、安徽招商网以及市政府网站。

  【2004年度外商投资企业联检】3至5月,根据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工商局、外管局等六部委和省政府要求,外经贸局协同市联检各部门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及联合年检汇总录入工作。年检报告显示:2004年全市52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为1.7万美元,同比增长21.4%;注册资本9679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合同外资7521万美元,同比增长42.4%;实际利用外资累计7084万美元,同比增长48.2%;资金到位率为94.2%,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式看,外商独资企业32家,同比增长36.4%,占参检企业总数的61.6%,为六安市外商投资的主体方式;中外合资企业18家,占参检企业总数的34.6%;中外合作企业2家,占参检企业总数的3.8%。从投资领域看,外商投资涉及加工制造、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二十个行业,主要有羽毛加工、竹藤柳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燃气供应、交通等。从投资方来源来看,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六安市投资,台湾和香港地区投资是六安市主要外资来源地,分别为17家和14家,占投资者总数的56.6%;其次是维尔京群岛、美国和日本。在参检的52家企业中,已投产开业43家,占总数的82.7%;筹建9家,占总数的17.3%。在投产开业企业中,从业人员1.43万人,同比增长28.8%,其中外籍人员76人,同比增长22.6%;销售营业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166.7%;纳税总额3972.4万元,同比增长359.4%。

  【设立市招商引资责任组利用外资办公室】经市政府同意,于4月设立市招商引资责任组利用外资办公室。利用外资办公室设在市外经贸局,主要职责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全市利用外资工作。利用外资办公室建立联络员制度,在相关部门明确一名利用外资工作联络员。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利用外资形势分析及项目调度会,随时了解、解决在利用外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直属企业改制】经请示市委政府同意,外经贸局将外贸综合楼、外贸仓库及附属土地变现,解决外经贸局直属外贸公司、进出口公司、发展公司三家企业改制无资金的问题。两项共筹措改制资金541.44万元,外贸局直属公司改制工作启动。年内直属公司改制完成职工安置费用测算、改革方案制定、召开职工大会等几个步骤,外贸公司改革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外商投资企业受国家及省表彰】2004年六安市实际利用外资增幅位于全省第2名;外贸出口增幅列全省第3位,分别获得省商务厅表彰。全市共有3家外商投资企业获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和经济效益“双优”企业荣誉称号,3家获省“双优”企业荣誉称号。安徽应流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应流先生荣获安徽省外商投资企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审稿单社刚撰稿台鸿斌)

粮食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2004年,全市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发[2004]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省政府皖政[2004]66号文件《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按照省政府办[2003]90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粮食企业第二步改革。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改革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粮食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六安市突发粮食事件应急办法》,研究落实了市县级粮食储备方案,进一步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机制;严格执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做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全市共办理发放收购许可证1021个(其中国有购销企业412个,非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56个,个体户553个)。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制定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市县区分别成立了粮食企业改革领导组,明确力量抓落实;市政府于2月底召开了全市粮食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县区也分别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会议进行传达贯彻,扩大宣传;市县区因地制宜,采取一地一策,分别研究制定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并报政府批准后实施。狠抓第一阶段改革扫尾工作。市局较好地完成了直属企业双墩储备库、稻香村宾馆、人民路粮店的改制任务,共解除劳动关系139人,分流人员104人。改革产权,撤并重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市借鉴南陵经验,以县区为单位分别成立国有独资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对本县区所属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和“三老”的集中管理等。同时,按经济流向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组建国有控股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全市已有舒城、金安、裕安、金寨、霍山五个县区率先完成了改革任务,已经市局验收合格,获得合格通知书。五县区共撤并重组粮食购销企业40个,占改革前68个的58%。其中,国有独资7个,国有控股21个,转让出售2个。改制后的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机构,重新制订新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彻底转换机制。

  【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积极组织收购。2004年是全国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的第一年,又喜逢全市粮食丰收。能否做好收购工作,关系到粮食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全市粮食部门积极做好资金、人员、仓库等收购准备工作,主动协调农发行,落实收购资金;粮食企业抢抓机遇,增设网点,采取进村入户收购、委托经纪人收购、边购边销、快购快销、以销定购等灵活方式,立足多收,掌握粮源,较好得发挥了粮食主渠道作用。

  至12月底,全市粮食总入库52.2万吨,比去年同期多入库19.2万吨,完成市政府和省粮食局下达任务33万吨的158.2%。其中,小麦入库6万吨,稻谷入库46.2万吨。加大促销力度。首先,层层建立了粮食销售责任制,制定奖励措施,促进销售。主动同销区建立粮食供销关系,签订粮食销售“大订单”,拓展了销区市场。抓住机遇销售老粮。各县区按照“新老划断、锁定库存、分批处理、加强监督”的原则,用足用好政策,加快老粮销售。同时,认真执行陈化粮销售制度,严格报批手续,积极销售陈粮。至年底,全市累计销售粮食39.6万吨。其中,老粮销售8.84万吨(已全部销完),陈化粮销售1.55万吨,销售新粮10万吨。销往省外粮食12.9万吨,占粮食销售总量的32.6%。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全市把军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军供企业基本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不断档、不脱销;确保优先供应,随到随买;确保粮油质量;确保品种齐全。同时,按照省局统一部属和安排,以军供站为依托,大力开展军供连锁经营,扩大零售业务。全市军粮销售384吨,军队油脂供应19吨。

  【粮食产业化经营】全市粮食部门切实把粮食产业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成立组织,明确目标责任。市县区粮食局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分解落实省局和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开展订单收购。市局制定了《关于加快全市粮食产业化工作意见》,以市府办文件下发各县区执行。先后在寿县、霍邱、舒城召开了粮食订单现场会。一些县区粮食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了粮食产业化生产基地,同农民签订订单收购合同,连片开发种植优质品种。霍邱粮食局与浙江慈溪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粮食销售大订单;裕安区天裕米业分别在市内外建立十多个优质粮生产基地;金寨粮食局开发种植高山有机水稻,产品供不应求。全市粮食部门共签订订单面积125.3万亩,订单收购粮食27.1万吨,分别完成市政府和省粮食局下达任务的120.5%和142.5%。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搞好加工转化。按照市场化要求,市县区分别编制了粮油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选择1至2个龙头企业,进行品牌整合,争取政策扶持。粮办工业积极筹措资金,实现加工增值,确保市场供应。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3325万元。筹建粮食行业协会。学习河南延津经验,市粮食行业协会在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于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舒城县今年也率先成立了粮食协会。

  【扭亏增盈】积极配合全省粮食企业交叉审计工作,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反映,把粮核实,把帐核准”的原则,如实提供审计资料,全面反映“老人、老粮、老帐”问题,实现了审计目标。同时狠抓扭亏增盈工作,企业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向市场要效益,不再发生新的亏损。各县、区大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做好“三清”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压缩开支,扩大经营,提高效益,取得了较大成绩,实现县县扭亏、县县盈利。1至11月份,全市粮食企业实现利润1064万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实现利润1155万元。全市粮食购销企业费用支出同比减少25499万元;经营人员、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2330万元、1197万元。

  【储粮管理】始终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以安全防火为重点,狠抓安全保粮和储备粮油的管理,做好国家、省级储备粮油的保管、轮换工作;积极开展“一符四无”粮仓活动,大力推广科保技术,提高科保水平;强化仓储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组织春秋两季粮油安全大普查;分期分批对全市粮食保管人员进行培训,市局举办二期初级保管员业务技术培训,共培训人员73人;认真做好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积极筹划设置市级粮油质量检测站。全市安全防火、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确保了库存粮油连续十三年实现安全无事故。到12月底,全市总库存42.6万吨,较同期37.75万吨增加4.85万吨。其中,商品粮库存31.2万吨,较同期增加4.7万吨;省、县级储备3.7万吨,代保管粮食7.5万吨。

(审稿严宗全撰稿台建中)

供销


  2004年共完成商品销售1145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销售各类化肥312795吨,同比增长9.4%;烟花爆竹销售3987万元,同比增长38.7%;废钢铁购进18658吨,同比增长136.8%;蚕茧购进1383万元,同比增长62.9%,上缴税费34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70万元,同比增长102.2%。 

  【创市场】年初召开了全市供销社工作会议,明确为“三农”服务作为供销社工作第一要务,按照供销社发展的根基在农村,主体在农民,基础在农业的思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成立茧丝绸集团公司,在全区范围内推行蚕茧收购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新型产业化经营路子,引导蚕农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优质蚕桑新品种,实现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养蚕新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附加值,并与蚕农签订农业订单,实行保护价格收购,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风险,逐步与蚕农形成了新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裕安区茧丝绸集团全年收供鲜茧2万担,实现利税60万元。金安宏林茧丝绸有限公司在今年购销中实现销售额500多万元,实现毛利40多万元。舒城县社以县棉麻公司为龙头,以各基层社棉花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的经营模式,建棉花基地20000多亩,共筹措收购资金1400多万元,收购籽棉480多吨,顺价销售皮棉400多吨,未给农民打白条,为农民增收作出了一定贡献。六安瓜片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多多开辟茶园,六安市原茶叶公司、裕安区茶叶公司在六安独山、金寨齐山开辟了多处生态茶园,聘请茶叶专家为顾问,提高茶叶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利用六安瓜片的品牌优势,开展茶叶产业化经营,取得良好的效果。搭建市场框架,联系城乡格局。紧紧抓住老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和道路拓宽等有利时机,积极盘活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裕安区供销社系统现建成的有:皖西最大年交易额突破3亿的“皖西瓜果市场”、“苏埠大麻市场”、“徐集供销步行街”、“独山商业步行街”、新安“皋新农贸大市场”,正在筹建的新安蔬菜批发市场和建材大市场、六安火车站供销货场。舒城县供销物配送中心、霍邱姚李小商品市场等一批连接城乡、衔接农商、纵横全市的主体交叉的市场网络体系,为繁荣城乡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为重树供销社新的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企业改革的规定,在借鉴外地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系统、本企业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进改革改制进程,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该整合的整合,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发展无望的企业实行破产。

  六安市茶叶公司欠银行贷款100多万元,多年来既未办理养老保险,也未办理医疗保险,职工仅发基本生活费,公司资产所剩无几,市社领导得知法院将封门起诉追贷。当即决定实施破产保护,经过同方方面面的协调,终天在2004年底将职工身份置换,现该企业破产工作已全面结束。

  市农资商场是个一无场地、二无资金、三无法人的小集体企业。职工无处发工资,社保没有办理,职工多次上访。市社派出工作组。通过同社保部门协调筹措资金一次性给买断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还有六安市第一农资公司、第一物资回收公司、名优茶公司和金安区棉麻公司、回收公司、寿县棉麻公司、金寨土产公司、农资公司等一批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破产解体;2004年从原六安市茶叶公司破产后重组了六安瓜片专卖店和齐山茶庄,对六安市物资回收公司进行了重组,组建了华宇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和浩盛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按股份制原则重组了舒城县农资专业合作社和烟花爆竹专业合作社,霍邱县社对原大恒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改组成立了荣泰烟花爆竹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广泛吸收了经营大户,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市茧丝绸公司破产重组方案存在着手制定。根据企业自愿原则实行强强联合,成立组建新的龙头企业。2004年对蚕茧学会的大山、裕华、伟达、云海四家蚕茧公司企业进行了资产整合,组建了新的茧丝绸集团公司。对从事棉麻购销业务的原六安市棉麻公司、顺河金胜麻纺厂、苏埠棉麻公司、供销商业工贸公司进行整合组建裕安棉麻购销集团公司。金寨县组建“宏泰烟花爆竹有限公司”,实行县社牵头,在全县各乡镇实行挂牌定点购销,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风险共担、利润分享。舒城县目前正在县工业园区建设占地30亩的“舒城县供销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供销社系统集农资、棉麻和烟花爆竹经营为一体龙头企业。2004年全系统紧紧抓住农资、棉麻、烟花爆竹、废旧回收等主营业务,广开业务门路,连营连销,使得农资经营网点重新恢复,年销售各类化肥占有全市化肥销售的重要份额,协调了主渠道作用。全市各县、区社用足用活了烟花爆竹专营政策,配合公安、工商、安监等部门规范市场程序和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销售量有了大幅度的上升。棉麻经营方面各县区以公司为龙头,以基层社为依托,采取了“公司+农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金安区棉花企业开拓网上定购销售、联营销售、信誉销售、外联销售“五大”策略,与中棉、皖棉联合收购200吨,售储1000吨,电子撮合30吨,储备100吨,实现销售总额1685万元。全市共新增优质棉花基地2万多亩,同时,茶叶、蚕茧购销和废旧钢铁回收业务也在逐步做大做强。

  【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市社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结合供销社资产闲置,城乡网点遍布的特点,积极优化引资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外资。2004年以来市社机关完成招商引资150万元,引进3家企业落户六安。寿县社紧紧抓住华锦纺织厂破产改制这一契机,从盘活存量资产入手,先后与天津市纺织协会、淮南市投资商签订了资产转让协议,资产转让金257万元已全部到位,与江苏溧阳市茂盛建筑有限公司达成土地使用转让协议,出让金1000万元。金安区社改建中心大厦引资200万元,裕安区社引资600万元投资建成蝶恋花飚歌城,引资200万兴建洗浴中心。金寨县供销大厦先后引进庐江,六安两私营业主共投资300万元,创办了供销大厦家俱城和映山红婚纱影楼,舒城县社引进省农资公司5000万元,共同建设舒城县供销物资配送中心。利用贸易中心改造的机遇,引进六安金商都350万元,霍邱县完成多个招商项目,共引资236万元。据统计全市系统招商引资额达8600万元。

(市供销社)

烟草管理


  全市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运行水平在连续3年大幅上升的基础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新的突破,保持良性发展的态势。2004年,全市累计销售卷烟14.17万箱,同比增长6.13%;实现销售收入近11亿元,同比增长21.17%;实现利润总额1.5亿元,同比增长50.69%;上缴各项税收1.4亿元,与四年相比,利税增长近10倍。

  【营销网络建设】年初,按照省局(公司)网建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六安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落实了时间进度和责任人。按照统一的营销业务模式,围绕“低成本、高效率、优质服务”的网建提升目标,积极调整业务流程,整合网络资源,逐步发挥网络功能。根据方案进度要求,相继启动并实施了电话呼叫、电子结算、明码标价、品牌培育、零售点合理布局、零售加盟等网建主要项目,重点开展了零售户摸底调查与核量、零售户分类管理与服务、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送货线路整合等网建基础工作,讲求网建工作的精耕细作和扎实有效,不走过场,不搞网建形式化、雷同化。经过全市员工的共同努力,六安烟草的网建工作得到了省局(公司)的肯定和认可,并于今年年初顺利通过了省局(公司)网建验收。

  【市场监管】始终将卷烟市场监控作为专卖管理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省局专卖管理工作会议和全省卷烟打假工作会议精神,在烟草、公安联席会议基础上,与六安市委政法委、中院、检察院、公安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五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不等不靠,坚定以打假打私工作为重点,积极主动地开展打击各类涉烟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先后开展了“金网三、四号”、“春雷”、“维权”以及“04秋季综合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持高压态势。借助换发证工作,积极推行诚信等级管理,召开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划听证会,通过卷烟零售点的优化整合,使得许可证的“含金量”大大提高。狠抓内部规范,实行动态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加强专卖队伍建设,强化专卖基础管理。据统计,2004年,全市共查获各种违法案件2130起,查获各种违法卷烟49181条,实现罚没款46.08万元。

  【基础管理】真正按照“办企业”的精神,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系统设计,不断建立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和约束机制,探索实行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科学管理方法,切实加强基础工作,逐步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向管理要效益。一是以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为契机,进一步理清关系,明确职责,在全市逐步形成上下衔接、相互监督的管理链条,妥善处理好市县两级的关系;二是加大力度,全面清理全市各单位的帐务、资产,强化资产费用管理,优化资产结构;三是完善制度化建设,建立统一标准,使企业管理不仅有章可循,而且直接抓落实到位,始终保持企业的各项活动处于制度约束控制之下;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对各县的人、财、物、市场、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按照实用需要、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重新配置,积极稳妥地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效率;五是强化成本意识,突出费用控制,规范财务收支、流程设计和内部分工,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六是坚持规范运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执行到位,实行操作不走样,使各项管理规范措施由间接督促落实向直接落实到位转变。

(审稿谢建生撰稿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